观察俄国军队的战争史,就发现一个问题,以灵巧、精锐为目标的军队,往往在开战不久的时候就会报销干净,最后回到笨拙的消耗战上来。
日俄战争中俄国承认失败,就在于它的精锐部队已经全部亮相,但战斗结果只是比清朝军队好一点点,跨洋而来的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精心准备的两个近代化集团军,在坦能堡战役之中,被德国的鲁登道夫迅速打垮。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留下来的机械化军,在战争初期就一溃千里。
不说太远,拿俄乌战争来说,开战初期俄军精锐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然而不到半年,战前以精锐化建设的营战斗群模式就淘汰了,被证明不适合当前的战争,重新走回人肉攻击模式。
原因就在于,俄国是一个被中世纪习惯固化的落后社会,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联邦,这都没有变过。可以追溯到蒙古人所建立的金字塔等级制度,一级压一级,窒息了社会的活力。
不过蒙古人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会用仆从军来当炮灰,俄国用的是本国的农奴。
在这种军事体制之下,俄国人看重的是军官的服从性,并尽力消灭主动性,一个主动性很强的军官是可怕,随时都可能黄袍加身。
任用军官时优先考虑纯洁性,军事才能反而在其次。并且军官的动向都会受到高层的严格监控,层层报批,事事请示,叠床架,也是苏式军事体制的特征。臃肿的指挥机构,可以防止个别军官的军权过于集中。
而官僚机构的特点又是特别害怕追责,一旦追责很容易丢官。所以做出重大决定时,要经过这个部门的签字,那个部门的签字,集体决策避免个别人背黑锅。
这种情况在地方政府部门或许还不会有什么事,最多效率慢一点。但是在战场上就很要命了,军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缓慢的决策机制很容易被敌人所打乱。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给前线指挥官配备多少现代化装备,都会被臃肿的指挥机构拖累,而被更灵活的对手打败。
无论是拿多好的装备,还是很烂的装备,结果都一个样,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还是要给他们烂一点的装备好,反正人命多得很。
德国使用的则是一种任务书指挥,由上级下达命令后,前线指挥官可以自行决定用何种战术进攻,只要你能完成目标就行。这种任务式指挥看似简单,却是苏式军事体制学不来的,如果下级部队都是各自行动,帝国就乱套了。
德国开战时的装甲部队并不强,能多次取得大胜,靠的就是部队的灵活性,在战场上抓住了总参谋部不可能注意到的战机,从而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包围战。
既然不能学习西方那一套,俄国的这种军事传统想要取胜,就只能堆数量堆消耗。俄国不管是在取胜还是失败的战役中,损失的人数都是轰轰烈烈的。
但是这种消耗战体制,只能在以大压小的战争中取胜,如果遇到军事实力强盛、资源同样丰富、并且技术水平还领先一代的对手时,俄国就会陷入苦战。
二战德军发动战争前已经做了十几年准备。苏联军队还在斯大林的大清理中恢复,装备跟兵员质量上根本无法与德军同日而语。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调整到守住了城市,完成最后的绝地反击!我觉得毛子历史上顶住了蒙古人,法国人,德国人,还是很厉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