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殇:海派文化的全面衰败

水清讲故事 2023-01-09 15:48:39

导读

现在的上海文化,完全落寞了、衰败了。以前的海派文化,不光能辐射长三角,甚至能影响全国。现在呢?连上海都快容不下海派文化了!上海话、上海人、海派文化,侪一败涂地,丢盔卸甲!

窘迫的现状

1970年代,上海是全国经济、 工业、文化中心。

2022年,上海只是经济中心,文化上辐射止步于郊县,连长三角都影响不了。

过去,上海人孩子叫做小把戏、小赤佬、小家伙、小孩、小朋友。

现在,就一个字,娃!

以前,上海人说去外婆家吃汤团。现在,上海人说去姥姥家吃饺子!

过去,上海男人吃勤俭持家的代表。上海女人是时髦独立代名词。

现在呢?上海男人也好,女人也罢,都被严重污名化。

影视后继无人

以前,上海的电影、电视剧辐射长三角,影响全中国。

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苏州、嘉兴是可以直接观看上海电视节目。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然对上海台以前的沪语喜剧《红茶坊》、《老娘舅和儿孙们》津津乐道。

除了沪语喜剧,《孽债》、《夺子战争》更是万人空巷的绝唱。其他诸如《黑冰》、《儿女情长》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剧,也有深刻的上海烙印。

然而,上海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影视作品了。除了一部《爱情神话》,偌大上海滩,没有一部上海话影视作品。反而是一些外地的影视公司,到上海拍电影拍电视,他们反而是讲上海故事的主力部队。

海派文化式微

上海文化重要标志,就是30、40年代流行文化,60、70年代电影文化。

然而现在上海文化不断的溃败、衰落。

上海的滑稽戏、越剧、沪剧这些传统戏剧,基本没人看了。除了一些老年人还在支持,年轻人观众全部流失了。

作为上海文化标志之一的电视台,现在充斥老人鞋、理财产品、卖海参、搞装修、美食软文、养身节目。

上海话的尴尬

上海闲话,可谓是上海文化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背靠8000万人口的吴语区,自己则有千万使用人口。

然而,现在上海话已经弱势到需要保护的地步了!

各方都在积极的抢救、保护上海话。

年轻人不会说,小孩子不愿意学,上海话几乎成为断代的语言了。

80后说的是磕磕绊绊,90后说的是洋泾浜。00后呢?基本不会了,可能就会两三句简单的上海话。

上海人的弱势

上海文化的衰败的根本,就是上海人的衰落!人都不行了,作为载体的文化,当然更不行了。

越来越多上海人动迁到了郊区,到了听都没过的蛮荒之地。一家人,给个两三百万,打发到了五大新城,这点钱连五大新城的商品房都很难买到的。

以上问题还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是上海人整体数量下降。上海早已进入了老龄化、少子化、人口负增长了。

海派文化的溃败

以前的上海市民都是守规矩、有契约精神、拎得清、办事情上台面的。

现在呢?什么内卷,什么狼性!

上海话式微、上海文化衰落、上海人被嫌弃。

我前几天百度搜索上海人和上海话,结果都是讽刺、挖苦的,还说上海话很难听。至于上海人,那更是恶意满满。

上海就像一个出气筒,谁都能来撒气, 上海人只能默默忍受,毫无办法。

17 阅读:4352
评论列表
  • 2023-01-10 10:53

    上海话有什么保护的价值?

  • 2023-01-10 18:57

    楼上江苏不拆玄奘寺是有保护价值吗

水清讲故事

简介:看故事,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