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最大的天体是什么,可能有人会想到“黑洞”,因为黑洞也属于天体,只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目前天文学家发现的最大质量黑洞,预估是太阳质量的约265亿倍,距离我们地球约有52亿光年的距离。
那么,最小的天体又是什么呢?这时可能会有人联想到微观世界。在微观世界里,目前科学家探索到的最小粒子——即科学家们所认为的不可再分粒子——有电子,光子,夸克等。既然如此,或许会有人说,在微观世界里,又怎能确定它们就不是一个个的“天体”呢?比如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多么像我们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在微观世界里,电子不正是围绕着原子核的“行星”吗?而将电子束缚在原子核周围的力,不正是来自于原子核的某种作用力吗?这与太阳将各行星束缚在自己周围的引力,又是何其的相似。又怎能肯定,在微观世界里,电子就不属于微观世界里的“行星”天体?
那么,宇宙中究竟存不存在最大的天体,和最小的天体呢?
我们先说是否存在最大的天体。
那么,何为“大”,“大”的实际定义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其实,无论“大”还是“小”,都是根据人类自己制定的某种度量标准进行相比对而言的。而人类自己制定的某种参照度量标准,往往都是建立在适应人类自己的视角基础之上的——人类不可能去建立微观世界的度量标准来为宏观世界的人类服务。既然如此,人类的视角范围,也就在无形之中被画出了一个界限——太微小的东西,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太庞大的东西,人类的肉眼还是无法看到——因为望不到其边界,望不到其边界也就无以参照比对,无以参照比对,也就如同不存在。试想,如果用一块巨型的布,将整个天空给遮盖起来,并在布上点缀上晶莹璀璨的水晶石,像星星一样闪亮,那么,你又怎能分辨得出天空有没有被遮盖呢?
所以,人类之所以探测不到更大的天体,并不代表更大的天体并不存在,而是因为以人类的视角范围,以及人类的狭隘认知,哪怕借助人类已开发出来的最先进的天文设备,也是有局限性的。
或许,我们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而所有的日月星辰,宇宙万物,都只是被囊括其中。
也或许,这个宇宙里存在有几个巨大的天体,它们相互环绕运行。而在每个巨大的天体里,都囊括有日月星辰,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万物,我们所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只是其中一个天体的样子。
更有可能,宇宙本就是无限的。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它里面的最大天体,可能也是无法估量的。也就是说,你无法想象,最大的天体究竟会有多大?或许它会随着宇宙的无限扩大而不断增长。
我们再说是否存在最小的天体。
有一位哲学伟人,说过这样几句令人深思的话语:以蚂蚁的视角,永远无法看到三维世界的本貌;生活在宏观世界里的生物,永远都无法探知到微观世界的美妙;同样的,生活在微观世界里的生命,也无法感知到宏观世界的大小。如果你不将自己化身为相对应世界里的一员的话。
以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被“夸克”关在了幽门之外,认为夸克已是最小粒子,而不可再分割。并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以及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不得不说,人类的科学家很自信,将前人提出的理论方程,经常在一遇到关卡时就亮出来作为通行证使用。其实,这就是人类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壁垒,一种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思维障碍。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真的就是毫无瑕疵的吗?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真的就是绝对无误的吗?同样的,“夸克”真的是不可再分了吗?
如果夸克可以再分,而且夸克内部是个庞大的复杂结构,甚至有像我们宏观世界结构一样的组成,那么,宇宙中最小的天体还会有限制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宇宙。”试想,一粒沙中如何装得下一个世界?一片花瓣里又如何容得下一个宇宙?结合前面的分析,如果能理解这两句话,也就明白了宇宙中是否存在最大的天体和最小的天体。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