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毛主席的曾孙毛东东在父亲毛新宇和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湖南韶山老家祭祖。

当大家看到毛东东的照片后,便不由自主地惊呼道:“身为毛家的第四代后人,他长得和毛主席非常像,尤其是嘴边的颗痣,巧合的是,他与毛主席同月同日生日。”
看着他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大家都在感慨:“全国人民都在等着他长大,盼望着长大后的他可以将毛家精神发扬光大。”
从这些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毛东东的父亲毛新宇一直陪伴在他身侧,看着毛东东那和毛主席十分相似的面孔,不知毛新宇会不会想起关于爷爷毛主席的点点滴滴。

说起毛新宇,大家对他应该不陌生,他是毛主席小儿子毛岸青和邵华将军的儿子。
1970年1月17日,77岁的毛主席得知毛岸青的孩子降生后,非常高兴,立刻给孩子取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毛新宇。然而直至1976年毛主席去世,这6年间祖孙俩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留下一张合影。
关于毛主席的一切,毛新宇基本都是从父母那里得知的。
按照常理,当了爷爷的毛主席也该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了,再加上那时的毛主席已是77岁高龄,他本应该过上舒适稳定的退休生活,那为什么毛主席和毛新宇这爷孙俩一直未能相见呢?
对于这个问题,毛新宇也曾给出过解释:
“爷爷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根本就抽不出空来。不过,爷爷还是满怀欣喜地给我起了‘新宇’这个蕴含诗意和期待的名字。”
毛新宇出生后,邵华也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他的身上,她对毛新宇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或许热爱读书是毛家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毛新宇自幼便对书籍展现出浓厚的兴趣。邵华留意到毛新宇对书的这份喜爱后,每次购书时,总会特意为他购置一套。
同样的书为何要买两本,为什么不能母子俩共看一本?邵华说:“我的书一般是不借给他看的,为了保存好书,我不会在书上划(记笔记),他的书都划,借给他等于是给了他。”
毛新宇看书时很认真,经常是一边看一边在书上圈画重点,比如他为了写好论文,经常是抱着书一边研究一边写,等他写完论文把书还给军事图书馆后,馆长就找到邵华说:“部长您看这怎么办可好?新宇借的书都给划上了重点。”
这怎么办呢?邵华只好把这些书都买了下来。

成绩优异的毛新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2年9月,他考取了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开始研究党史和毛主席思想。
2000年9月,毛新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毛主席军事思想。与此同时,毛新宇加入解放军。
每次提到毛主席,毛新宇总会面露仰慕神情:“毛泽东的后代不好当,我感觉到包括我的朋友,军队的同事,大家都是这种心情,所有人把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热爱都转移到我身上,所以我的压力很大,责任太重。”

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历尽艰难,建立新中国,他的思想与功绩必然深深烙印在国人心中。后来人没有见过毛主席,所以他们会把对毛主席的喜爱转移到毛家后代身上。
当毛东东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当大家看到他那和毛主席相似的面孔后,都不由自主将他和毛主席联系在一起。
我们现在看到的毛东东已经是意气风发的好儿郎,其实在他不满一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家人来过韶山了。
那天,他们首先去到的是毛主席铜像广场,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小东东还非常懂事地用手整理了花篮上的飘带;随后,他们步入纪念馆,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深深吸引着毛东东的目光。接着,一行人来到毛主席故居,感受着伟人成长的环境。

在滴水洞,一进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卧室,小东东就“爷爷,爷爷……”地叫起来,他还趴在毛主席曾经用过的书桌上,用毛笔在签字本上画起来,仿佛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伟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
毛东东从未与毛主席谋面,以他小小的年纪,亦领会毛主席对于中国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然而,毛东东却真切地流露出对曾爷爷的深厚亲情。或许,这便是血缘所蕴含的奇妙力量,在无声无息中牵系着祖孙间的情感。
随着毛东东的成长,他对毛主席也越来越了解,而在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上,也留下了与毛主席息息相关的痕迹。
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驻地,中关村小学一年级的毛东东,怀揣着满心的激动与憧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当那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他胸前的那一刻,他的眼神中闪耀着坚定与自豪的光芒。

随后,毛东东和同学们一同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他们手捧着精心准备的花篮,神情庄重而肃穆。在毛主席的遗容前,毛东东挺直了脊梁,缓缓地抬起右手,庄重地敬上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队礼。这个队礼,饱含着他对曾爷爷毛主席的深深敬意。
身为毛家第四代后人,毛东东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关注。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毛东东很守时,早上进入教室后,就跟着同学一起擦黑板、扫地、擦桌子,非常勤快。
老师回忆起毛东东,对他朴素的穿着印象极为深刻。上了小学的毛东东,身上还穿着幼儿园时期的棉服。那件棉服,款式已然有些陈旧,穿在他日渐长高的身躯上,显得小了些,袖口和下摆都短了一截,可毛东东却毫不在意,每天都穿着它,开开心心地来上学。

毛家向来秉持着艰苦朴素的家风,而他也始终坚守着这种质朴的生活作风。在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毛主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粗茶淡饭、朴素着装,从不搞特殊化。
这种家风代代相传,到了毛东东这一辈,依然鲜明地体现着。他身上的这件旧棉服,便是毛家朴素家风最生动的写照,无声地诉说着毛家对优良传统的坚守 。
毛主席严格要求后代不能搞特殊,毛东东和他的父母都做到了这一点。毛东东的老师回忆:“东东的家教很严,他的父母也以最大的行动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比如开家长会,东东的家长从来都不缺席,他们和老师相处时,也是非常客气和谦逊的。”

在父母严苛的教育下,毛东东确实成长得非常好。如今的毛东东也时刻牢记着先辈的教诲,始终秉承着谦虚好学的优良品德,低调生活,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他的一举一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红色家风的延续。全国人民期待他长大,是期待他能在新时代续写毛氏家族的荣光,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独特力量,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