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第一缕晨光,环卫工人挥舞起扫帚,开启清扫模式;头顶骄阳,建筑工人将一条条钢筋绑扎固定,为高楼打好基础、做好支撑;日暮西斜,快递小哥快步上楼,把包裹放到收件人家门口……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是确保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他们,是新市民,也是城市的“家人”。
还有更多外来落户的创业群体、打工一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兴力量。
如何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找到那一份“家”的温暖与归属感?常熟的答案是——
温暖相伴。
“小”域大爱!
打造和谐发展“创新路
12月的常熟,秋尽冬来,红叶如朝霞片片、红云朵朵,与清秀挺拔的古塔交相辉映,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诗意。
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清晨7时许,在常熟高新区,英国小伙James刚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炒浇面,从店员的吆喝声、食客的闲聊声走出,前往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准备开启一天的教学工作。
4年前,James同未婚妻定居常熟高新区,开启了他们“两人三猫”的生活故事。“周末约上三两好友,徒步虞山或骑行尚湖,停下来喝上一杯咖啡……我很喜欢在常熟的生活。”
对James而言,这是一座蒸蒸日上的城,这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良好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完善的配套资源……也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青年人安居在常熟,奋斗在常熟。
常熟高新区,作为常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大批新市民来到这片热土,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也助力着城市发展格局向前迈步。
当楼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宽、城市越来越发达时,怎样以至纤至悉的民生关怀、城市治理的精细功夫,呵护每位新市民的“小安逸”“小确幸”?
近年来,常熟高新区(东南街道)顺应发展积极服务,产城融合不断推进。集多方合力,打造“暖融银河”集宿区、“龙湖冠寓”金领公寓、“正力家苑”企业集宿区,以主动服务、精细网格、共治共享,塑造多姿多彩的品质生活,筑梦“新生活”。
“村里常住人口3万多,其中外来人口占到三分之二左右。他们为周边20多家大中小企业提供庞大的用工需求,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常熟高新区(东南街道)小康村党总支书记周文燕看来,与外来人口、新市民的“双向奔赴”,需要的是一条和谐发展“创新路”,而完善的基层治理模式,则是这条“创新路”的“路基”。
有“热度”、有“流量”,也要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有“深度”。
今年以来,小康村畅通基层治理微网格的“毛细血管”,在原有16个综治网格的基础上,又划分了45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配备5至6名微网格员,以20户为单位配置微网格员,从“精、细、严”入手,形成了微网格员每日入户走访工作机制。小康村在微网格员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5大类23项网格清单,其中关于消防安全、电瓶车停放、占道经营、租房规范等涉及外来人员的网格工作事项多达14项。
不仅如此,小康村创新开发了“XIN融小康”数字平台,以数字化治理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平台整合了12345便民服务工单反馈、综治网格信息统计、微网格治理小程序等功能,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互通的“一网统管”数字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平台围绕新市民群体务工、居住、就业和日常保障等实际需求,扩大微网格服务管理的功能和范围。
一站式生活服务+“580志愿服务”
让“过客”变为“主人”
住房是民生之要、民生之依,关乎城市凝聚力、吸引力。住房条件的变迁,像一面镜子,既是人民群众步入小康的真实写照,又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
上个月,常熟董浜镇的近千名新市民,入住了他们的“新家园”——安晟集宿区。站在集宿区的大门口,便可以看到停车场、充电桩、刷脸门禁、邻里食堂、生活超市、健身房……“一站式”的生活服务,妥妥地为“幸福指数”加码。
集宿区开展消防安全模拟演练活动
可在入住之前,得先“过关”,“‘董’安全”是进入集宿区的第一关——从灭火器、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到火灾逃生自救知识,从数字化场景模拟,到安全知识问答……“想入住,就得先学习安全知识,通过了答题考验才能拿到房卡!”董浜镇安晟社区工作人员言洁说。
单身公寓+四人宿舍,安晟集宿区共有963间房,可满足近3000人的住宿需求。刚开业没多久便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新市民,纷至沓来探访租住。房间内配备有床、柜子、桌椅、洗衣机等基础配套设施,新市民“拎包”便可以入住。
“在集宿区的东南角,我们科学规划了一个小型疏导点,可容纳几十个流动摊位集中经营。在不扰民、不添堵的情况下,给经营者谋生机会,也方便群众生活,满足消费需求,可谓一举多得。”董浜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晟君说。
一件件“小事”,让“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只为让新市民在这里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今年10月,安晟集宿区隔壁的丰晟商业广场也迎来了开业,多样的品牌阵容为本地人和新市民共同提供了工作与家庭以外的“第三生活空间”,集宿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初现雏形。
如果说生活服务与基础配套是“硬件”,那么董浜镇正在实施的“580志愿服务”便是搭配“幸福”这一系统的“软件”。
啥是“580”?就是谐音梗“我帮您”。“5”类人群组成的志愿队伍,“8”个项目深入开展,“0”指实现集宿区居民需求全覆盖。
义诊、裁剪裤脚、修理小家电、电瓶车秩序管理、楼道乱堆放管理、消防安全宣传……连日来,常熟董浜镇在集宿区成立了一支有组织架构、有管理制度、有激励政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打造“海棠‘董’你—‘集’聚文明 共‘宿美好’”文明集宿品牌,实施“580”社志融合服务计划,推动集宿区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件件“小事”,让新市民从“城市过客”变为“城市主人”!
工作人员指导集宿区老年人使用健腹轮锻炼
今年,董浜镇挖掘辖区热心新市民,组建新市民义警队伍,全年共开展义警活动6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900小时;开展新市民多元化融合活动,新市民普法宣讲、手工制作、垃圾分类、职业培训等活动共计18次……
不管哪里人,都是一家人。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每个人的期待和梦想都有回应。
从“落脚”到“扎根”
人与城“双向奔赴”
以新型集宿区为代表的“新家园”,承载着企业职工的美好期盼。
怎么样才算安居?“宽敞舒适、干净整洁、功能设施种类齐全,最好在生活中还有些小美好。”这是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女士心目中的答案,而她正在居住的龙腾人才公寓,也恰恰符合她的答案。
3年前,龙腾特钢自建的人才公寓正式启用,共三栋住宅楼,有50、80、120平方米三种房型,外地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申请,审核通过后即可入住。
自此,一个又一个“新家”连起了“万家灯火”,筑起了“幸福巢”,托起了“安居梦”。
“我每个月交400块钱,我和爱人住在50平方米的屋子内。周末的时候,我很愿意走出家门,与邻居、同事爬山、打羽毛球、包饺子……一起热闹热闹!住在这儿三年多了,我觉得很幸福。”陈女士提起搬到这里以后的生活,赞不绝口。
从“忧居”到“有居”,从“落脚”到“扎根”,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基础上,梅李镇更为注重新市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常熟市梅李镇坚持以集宿区员工需求为导向,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尝试通过发放在线问卷调查,收集归纳员工需求。以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为抓手,链接各方资源以项目化运行机制推动集宿区文明实践工作开展。
在龙腾人才公寓集宿区的活动室内,天和社区志愿者手上功夫不断,一边动着手,一边向居民细致地讲解制作编织帽的窍门。
夏日夜晚,一场露天电影“搬”进龙腾人才公寓,吸引了100多户职工家庭前来观看,点亮广大职工们的幸福“夜生活”。
中秋节,你做一个拿手好菜,我分享一瓶私藏佳酿,凑齐了一桌团圆宴。
……
企业与员工互相成就,人与城“双向奔赴”。如今,在龙腾人才公寓,文明实践正“活”起来,集宿文明正“兴”起来,“幸福感”和“归属感”在这里得到了具象化。
梅李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陆瑜雯表示:“梅李镇将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集宿区凝心聚力的作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赋能集宿区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集宿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如今,在常熟有职工集宿区3千余个,入住近19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五分之一。从流入到融入、安心又安家、就业还创业……常熟以文明之力,让新市民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新市民点亮万家灯火。
聚焦安心强化宜居,实施文明楼层长效管理激励机制,全面打造“文明楼层”“文明宿舍”;安装智能烟感、灭火器、报警器等“安全三件套”,全力提升消防安全。
聚焦舒心靠前服务,打造首批21个集宿区文明实践点,举办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进集宿区100余场,为职工送上文化课程、健康咨询、法律服务等“服务大餐”,惠及职工20000余人;
聚焦暖心涵养风尚,打造标志性品牌项目“LOVE常熟”新市民公益课堂,从人、文、地、产、景五个维度出发推出12堂公益课程;开展“与改革同行——成长故事会”、设置“乡音工作室”……
“在新市民的幸福之路上,我们的方向更加明确,脚步越发坚定,始终怀揣着对千家万户的惦念,用一点点小的改变,汇聚成向上向善的文明之光。”常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燕说。
观察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