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近期的思考,中国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度刺激新能源汽车,以及为什么欧美的政府缺乏相应的动力。
关于战略石油和弯道超车之类的老生常谈就不说了,聊一些大家可能没想过的。
先从欧美说起,
美国半导体行业强大,欧洲燃油汽车工业强大,产业的不同,让欧美在刺激消费的路上,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从IBM到苹果,从英特尔到高通,美国是用摩尔定律不断推出更快的芯片,推动消费者对电子产品进行升级更替,哪怕早已性能过剩。
从大众到梅赛德斯,从博世到大陆,欧洲是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用不断升级的排放标准,推动消费者淘汰燃油车,哪怕还能开好多年。
而在中国,最符合人性的生意模式,是“换壳换皮肤”。
就像上一轮爆发的智能手机,内核简单、外形与功能性复杂的新能源汽车,完美符合了中国人的消费主义习惯。
也就是说,相比于传统的燃油车,中国民众在对新能源汽车的“换壳”上,有着强烈的原始冲动,也更有利于刺激消费内需。
这是公开场合我们不会说的原因之一。
也是欧洲有极强的汽车工业,美国有特斯拉,但是欧美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兴趣并不大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公开场合也不会说的原因,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强的电网,以及耗电量最高的制造业。
哪怕黄河长江上的水电站,到了晚上,水也一样得向东流,一样得发电,同样,无论是火电站还是核电站,晚上也不能把烧水的锅炉熄火。
对于电厂和电网来说,白天发的电卖给工业企业赚取利润,晚上发的电没地方用,很多都被浪费了。
中国有4亿多机动车,未来只要有50%都换成电车,就可以通过夜间给汽车或者储能站充电,消耗的中国电网庞大的闲置电力。
电力企业在中国都是国企,夜间的充电本质都是免费,因此站在国家的角度,完全可以把电网的夜间充电视作一笔附加税,来取代汽车上的燃油税。
按照未来2亿新能源车,每天15块电费,国家能每年凭空收到上万亿的税金,成为最大的一笔财政进项。
因此本质上,我们补贴的不是车,而是在孵化一个个会行走的“纳税人”。
欧美没有白天耗电量巨大的制造业,也就没有巨大的夜间电力损耗,
而且,他们没有统一的国营电网,也就没办法通过夜间电费的收税机制来取代燃油税,也就没有了行政强推的动力 。
这也意味着,全球除了同样不准备在车上赚钱的特斯拉之外,未来很难有什么新能源车企会卷得动中国。
当然,最后从政策角度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中国最强大的四股政策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即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电网、锂电上游。
不够是晚天充电,还是白天加油,大家跑的里程数都差不多;从油上收取的税费更远高于电费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