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后不久,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于1928年年初领导上饶附近的横峰、弋阳农民起义,建起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当年10月,福建崇安一带又建起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两大根据地的党组织联合起来,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其后几年里,以上饶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迅速发展,并扩大到闽、浙、皖、赣四省的广大区域。1932年11月,经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赣东北省改称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到1933年,闽浙赣苏区已有两个主力军和一个主力师,连同地方武装,总兵力达6万余人。其全盛期苏区和游击区跨边区52个县。

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
1934年2月,赤色警卫师扩编为新的红十军。同年11月,新的红十军与红七军团一部合编为红十军团,成为红七军团后的北上抗日先遣队。1935年年初,在北进皖南的途中,红十军团遭到国民党20万兵力的围捕,方志敏被俘,大批革命将士阵亡,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展开游击战争。1938年编入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时间推进到1940年10月,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限令坚守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以内全部退到黄河以北。为了顾全大局,驻守在皖南的新四军开始北移。但在北移过程中,蒋介石暗中集结了8万军队,在1941年1月初设下埋伏,袭击了新四军9000多人,并扣押军长叶挺,杀害了副军长项英,制造了举世震惊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将叶挺将军和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600多名新四军干部、80多名共产党员、抗日青年和爱国志士,分别被囚禁在茅家岭的七峰岩、周田、李村等处。集中营四周均筑起高墙、拉起了铁丝网,由荷枪实弹的岗哨昼夜看守,国民党还在30里以内的地区设下了多道警戒圈。集中营的刑罚极为残酷,但敌人的血腥镇压、残酷迫害不但没有使革命志士屈服,反而将他们锻炼得更加坚强。
被困在上饶集中营的革命志士在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他们成功举行了两次越狱暴动,一次是茅家岭暴动,另一次是赤石暴动。这两次暴动共有60多人冲出牢笼,重新投入党的怀抱。他们用坚强不屈的意志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上饶集中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也充分证明了这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阵地。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一批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纪念馆与纪念碑等。
作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上饶目前约有250处革命遗址,包括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等。
1955年,茅家岭一带建起了上饶集中营烈士陵园。陵园总面积为2平方千米,分为革命烈士陵园区、茅家岭监狱旧址区、周田监狱旧址区、李村监狱旧址区与七峰岩监狱旧址区。后来的几年里,陵园里又陆续修建了革命烈士公墓、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与纪念亭等。如今,上饶集中营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并已获准成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其中最为醒目,这座纪念碑坐落在茅家岭雷公山山腰处,1956年始建,1959年重修。整座纪念碑由花岗岩砌成,全高28.5米,长宽各20米,是一座银灰色的正方形建筑物。它的正面刻有周恩来题写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九个镏金大字,东面刻有刘少奇、朱德等人的题词,底座刻有纪念碑碑文。
方志敏纪念馆也称“弋阳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上饶弋阳县北面的峨眉嘴山顶。这座纪念馆于1978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馆内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了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在狱中斗争的事迹。
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位于上饶的横峰县葛源镇,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这是一座呈一字形、土木结构的普通平房,内设省委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和白区工作部等机构。方志敏同志在1931时曾住此地,他当年的办公室兼卧室均保存完好,屋内还留有主人睡过的四轮架子床,墙上贴着《工农报》、《红色东北报》等。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位于上饶的德兴市重溪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城堡式两层楼房,占地面积为525平方米。1934年,红七军与红十军在此会师,整编为红十军团。当年年底,方志敏同志还在重溪的荫桥广场主持召开了“北上抗日誓师大会”。2000年此处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者,这些遗址大多数已被辟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上饶集中营监狱旧址被批准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方志敏纪念馆也被列为江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上饶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饶已由当年苏维埃的一座坚强阵地变身为现今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