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爱玉,从古至今。玉雕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伴随着整个文明史。玉雕所用的工具,玉雕师傅的技术,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玉雕匠人以其高超的技术,巧夺天工的奇思妙想为世人尊重,然而只有真正从事这份职业的人才知道,每一个玉雕师都有一腔血泪史。玉雕大师张明华为我们讲述了玉雕师光鲜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张明华,1976年出生于“工艺美术之乡”福建莆田,受当地艺术文化影响,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1993年开始从事木雕行业,积累了一定的雕刻基础,1998年来到广东四会,创办“明华木座厂”;2000年创办“多宝阁玉器商行”;2010年获得福建玉雕大师称号,同年创办“四会市多宝翡翠珠宝有限公司”至今。2013年进修福建福州大学厦门美术学院闽台研究生,2014年结业。现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四会市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肇庆市根艺奇石协会副会长、莆田市翡翠协会理事等荣誉,多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深得业内人士赞赏和藏家爱好者好评。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仅看张明华老师的人生履历,就能让我们一窥一二,一位玉雕大师的培养哪有那么容易?玉雕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讲求的也是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前景,有创新才能有风格,能做到历久弥新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需要日积月累的能力,这是赋予顽石以生命的基础。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仅能够寓意深远,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做到这一点,对玉雕师来说,其实不容易,是大考验。
张明华老师的翡翠三彩十二生肖系列作品,是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代表佳作,由张明华老师与其他几位大师共同创作完成。看到这一件件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作品,一般人第一感觉就是太震撼了,太美了,然而精彩背后的故事,鲜少有人探究。张明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系列作品背后的故事。
一、选材之苦
玉雕第一步就是选材,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选材料是是最难的一门学问,需要时间慢慢打磨,然而空有一腔学问,碰不到合适的材料也是白搭。张老师介绍,这一系列作品只选材就用了三年之久。“要想做一件好的作品,材料不能着急,得慢慢收,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那么多好材料。”选好了材料,还得切料子,切不好,前面的功夫就白费了,对于玉雕师傅而言,时时刻刻都是考验。
二、设计之苦
材料选好了,第二步就得开始设计了。设计是不是比选材就简单多了呢?对此张明华老师说“要根据材料,一个材料可能要在手上几个月才写出方案,不是一时间可以想出来。”面对一块材料,它的色彩如何搭配?如何设计?修光、打磨、甚至木座的设计,需要经过很多专业的工匠师傅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当然,有时候感觉也很重要,就是所谓的灵感”,张老师补充道。 当然,灵感肯定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磨砺之上的。
三、雕刻之苦
玉雕师在大家眼里一直是高大上的工作,作品动辄成千上万,更有甚者百万千万。但其实玉雕师的工作环境真的不是常人所能想象。噪音、粉尘、久坐对玉雕师的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何况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雕刻出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雕刻必须十分专注,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面对一块非常昂贵的毛料,如果稍有不慎,刀下重了一点点,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雕刻过程结束后,还有十余道严谨的抛光工序,抛光师将赋予作品完整的相貌,最终呈现到大家眼前。
采访的最后,张明华老师说,“我不是为了介绍自己的作品,而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件艺术品是如何形成的”。我想我能体会张老师的这种心情,也有必要让大家知道,玉石翡翠的艺术品或美艳动人或憨态可掬或大气磅礴有如此繁多的种种形式背后都是玉雕人不为人知道的辛酸。玉雕就如同一种修行,这份荣光承载了玉雕人的汗水与艰辛,在欣赏美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是这样一群人兢兢业业的付出,才有了我们流芳百世的玉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