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2023年7月底,就在中美两国高层刚刚结束一轮看似友好的对话后,美国国会突然提出了两项涉及中国的法案,让原本略显缓和的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了冰点。
7月初,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乘坐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了她的中国之行。
这位美国财长此行的目的颇为微妙——她希望能够劝说中国停止对美国的反制措施。
但耶伦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次访问,恰恰成为了中美关系新一轮较量的序幕。
就在耶伦访华的同时,中国方面也没有闲着。在短短几天内,中国连续三次向美方释放了善意的信号。
首先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他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举办的庆祝活动上发表演讲,强调中美两国需要加强合作。
紧接着,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旧金山的一场学术讨论会上表示,中美不应“断绝关系”,而应该追求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面,呼吁双方应该控制风险,妥善处理分歧,增进合作。
但中方的这三次劝告似乎并未得到美方的积极回应,相反,美国国会在短短72小时内,连续提出了两项涉华法案,这不禁让人怀疑,美国是否真的听进了中方的建议。
7月26日,美国国会的两位参议员,一位来自共和党,另一位来自民主党,共同提出了“2024与台湾站在一起法案”。
这项法案的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中国大陆采取武力统一台湾的行动,美国将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制裁,涉及经济、能源和金融等多个领域。
法案还提出,禁止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投资,禁止进口中国矿产,并鼓动美国的盟友采取类似行动。美国方面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这些制裁措施真的付诸实施,其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仅仅三天后,7月29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项名为“全美国国旗法案”的法律。
这项法案规定,美国政府购买的国旗必须在美国本土生产,就连原材料也必须是美国产的。虽然这项法案看似与中国无关,但其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却不言而喻。
这两项法案的出台,无疑给刚刚有所缓和的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它们不仅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的忌惮,也反映出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当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美国就开始重新审视其亚太战略。
随后,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策略,后来又演变为“印太战略”,意图在亚太地区制衡中国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美关系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2023年,中国对美国采取了9次反制措施,以回应美国的一些政策和行动。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美国航空和航天产品出口,制裁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军工企业,甚至停止进口美国牛肉等。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中国加强了与东盟、欧盟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能源和重要战略资源方面,中国完善了从中亚、俄罗斯、拉美、非洲等地的进口渠道。
在军事领域,中国的轰-6轰炸机还与俄罗斯进行了联合军事行动,显示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然而,美国似乎并未因此改变其对华政策,相反,美国政坛出现了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保守思想蔓延,反中国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美国试图将台湾问题打造成类似乌克兰的局势,同时还想利用美元的优势从新兴经济体中获利。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正在积极拉拢全球盟友,试图围堵中国。
面对美国的种种举动,中国的立场始终坚定不移。中国坚持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国干涉。
同时,中国表示不惧怕美国的威胁,并强调如果完全切断中美经贸合作,两国经济都将遭受严重打击。
事实上,中国早已开始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准备。中国加大了战略物资的储备,包括石油、黄金、矿石等重要资源,这些举措无疑增强了中国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局势变化的能力。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意识到,完全切断联系并非明智之举。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言,中美不能”断绝关系”,而应该追求互利共赢,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国际观察家的认同。
有分析认为,美国的一些政客可能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试图通过制裁或施压来阻止这一进程,无异于缘木求鱼。
更重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要靠利益来维系。美国的盟友们未必会为了美国的利益而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统计,美国的国债已经高达35万亿美元,这一庞大的债务负担可能会影响美国长期战略的实施。
同时,美国正在努力将制造业搬回国内,比如鼓励台积电在美国建厂,这反映出美国对产业链安全的担忧。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多次表示,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但如果必要,也会坚决反击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这种既谋求合作又准备应对挑战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和成熟。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两项美国法案,它们的出台无疑给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从长远来看,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共同利益仍然是巨大的。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关系的稳定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尽管短期内中美关系可能会经历一些波折,但长期来看,两国找到共同点、管控分歧的需求仍然存在。
美国国会提出的这两项法案,或许只是中美关系长期博弈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挑战在于,两国如何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同时,找到合作共赢的途径。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这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影响着全球格局。
因此,双方都需要以更加理性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彼此的关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博弈中谋求共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来源:
外交部:对美国国会议员麦戈文采取反制措施——澎湃新闻
台媒曝美新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草案要求在台设紧急库存,岛内网友批:美国多希望我们战争!——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