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夏,我和连队同事去县城买清油。
忙了一天,我们一块儿在招待所食堂吃晚饭,食堂充满熬羊骨头的味儿。
偶然看见食堂的邢班长正对着一大堆土碗发愁。
原来,县城仅有两家国营食堂,一家是我们木华里42团场招待所,一家是食品公司民族食堂。
两家食堂由县粮食局供应粮油。县城居民牛羊肉凭票供应,每月二两肉,骨头只供应两家食堂。
于是,乡民来赶巴扎(集市)时都会来吃一碗骨头汤。一碗汤两毛钱,租一个土碗一毛钱。
谁知邢班长发现一个巴扎天下来,土碗少了几十个。一打听是民族食堂一个土碗租金一毛五分钱,比我们的食堂多了五分钱。
乡民在这里租个土碗吃了骨头汤,把碗往怀里一揣,到那边退租金,赚了五分钱。
邢班长一气之下,将碗的租金提高到两毛钱。
这下可好了,一个巴扎天下来土碗竟然堆不下了。
我们听后大笑起来:乡民眼睛太浅,五分钱看眼里。
邢班长说:别小看五分钱,两个五分钱买个苞谷馕呢!
后来,招待所食堂和民族食堂商量,两家租金一样,一个碗两毛,这样的情况随之消失了。
作者:陈平
编者后记:70年代的兵团连队物质还相当缺乏,特别是南疆的兵团团场。那时候连队的职工或家属到团部或者是县城饭馆食堂吃上一顿饭那简直就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
1978年的一天,我和母亲步行到我们团场场部,在唯一一家公家的大商店里采购完物品,路过团部公家的小吃部,还没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味,我的脚再也迈不动了,母亲看到我这个样子,立即就明白了,她拿出剩下的2元钱给我买了一份米饭和一份烧茄子。我吃的那个香呀,至今都忘不了。特别是那个米饭,不用就着菜吃着都香,很特别的米香。可惜现在再也吃不上那种味道了。
那是我第一次下馆子吃饭,也是吃得最香、记忆最深的一次,简直刻骨铭心。
可以想见,那时候的钱也很值钱,一块多钱的饭都吃的很好了。
押金,不是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