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高校教师在出差会议现场突发脑溢血,经治疗无效去世,年仅48岁,据这位教授的妻子说,教授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已经持续了整整18年。

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是什么?一般理解为工作时间的超长,以及量化考核制度的严苛。在工作时间上,据有关调查,高校有42%的教师周均加班超3天,日均工作10.5小时,尤其是科研岗,教师的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的比例达35%。

这样的高强度已经使高校学术氛围之弦绷的紧紧的,使科研工作者心力交瘁,长期处于焦灼的精神状态下,难以享受稳定的学术环境。

真正的学术成就只有在高强度的氛围里才能取得吗?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认为:“真正突破性研究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许多科研领域普遍采用的是短平快的制度模式,希望用“棍棒教育”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而这样搞出多少突破性成果呢?搞出的悲剧倒是不少。

由此,有人提出学术的“留白”问题,希望尊重学术规律,不要把学术研究空间压的那么满,不留一点余地。稳定的学术环境,比令人惊悚的不稳定环境更容易激发学术创造力,更容易心有灵犀一点通,实现重大的学术突破。

在学术“留白”这个问题上,毛主席具有远见卓识的认知,他的观点犹如学术“大留白”,“留大白”,例如他对搞反导弹武器这个尖端科研学术问题就指出:“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

这真可谓“留大白”,没有成绩不要紧,这岂不是放弃了对科研人员的量化考核,这还了得,那不都成了学术懒汉了嘛。

事实恰恰相反,没有量化考核的学术工作者,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功伟业,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开拓了一个黄金时代,培育了一代科技大师。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1984年说:我们的科技人员在今天回顾往事,都十分怀念那个时代,称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

毛主席对学术的“留大白”思想,是对学术规律的大尊重,因此创造了一个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今天那些提出学术“留白”的人,是摸到了学术的规律的脉搏。
高校的教师也是按照标准工时工作制么,我怎么感觉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特殊工时啊!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应该一般也是项目制,不太理解小编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而且一般的灵活科研和教学好像没有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