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朱镕基暗访山东诸城,亲自彻查“卖光国企”事件,后来结果如何?

鹤说历史 2024-09-11 20:23:35

1995年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主持国务院深化改革座谈会期间,掌握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山东省体改委主任张龙在工作汇报中,提到了诸城市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积极探索大面积出让亏损国有企业资产的新做法。

90年代的中国,虽然已经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但是在大多数国民的心目中,国企相当于国家经济命脉的代表,中国自古,没有把经济命脉拿出来公开出售的先例。

朱总理思想开通,他没有拘泥于其中的细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人民群众有没有实际获利的方面。于是,1996年春节刚过,以朱镕基为首的中央工作组开赴诸城市。

陈光变成“陈卖光”

站在诸城的土地上,朱镕基很快听到了方方面面不和谐的声音。5年前,不满35岁的潍坊市团委书记陈光走马上任诸城市“一把手”。说起来,陈光的背景颇有几分与朱总理相似的地方。

曾在市委研究室长期工作的陈光,熟悉经济理论和市场发展规律。毕竟是年轻的领导干部,思维活跃,包容性强。本想对地方经济大展拳脚的陈光很快发现,他登上的是一座风雨飘摇的“危楼”。

陈光

1992年,诸城市属150家企业中,账面亏损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占比97%。不要说什么大展拳脚,每个月最基本的工资发放,都已经让陈光坐不住凳子了。

陈光是了解诸城情况的,这个10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政收入,依靠辖区内的国企支撑。受多年传统思维的影响,当地企业发展死气沉沉。

上至企业老总,下至普通员工,想法整齐划一:企业是国家的企业,发展创新不重要,旱涝保收更满足。面对这种情况,陈光苦苦思索了许久,拿出了石破天惊的解决方案:出让企业股权,把国企转型为股份制。

他选择的试点单位是诸城电机厂。在这里,中国国企产权改革迈出了革命性的第一步,也是在这里,陈光得到了一个新名字:“陈卖光”。

国企资产明码标价,有偿转让给企业员工,新成立的企业遵循市场化运营原则,而政府从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向提供服务,收缴税费和土地使用费。

说陈光是“陈卖光”,算不上是言过其实。因为他的这一番操作下来,电机厂彻底告别了国企身份,变成了一只在商品市场海洋里独自遨游的帆船。

总理一锤定音

1993年的元旦,是陈光最忐忑不安的一个元旦,诸城市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好在,这样的忐忑,仅仅维持了一个月,就被电机公司金灿灿的财务报表一扫而光了。

销售收入破记录的翻了一番,不知道多少电机厂的老职工喜极而泣。陈光心里所有的焦虑都不复存在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接下来,“陈卖光”的手笔越来越大了,实现股份制改造的诸城本地企业最终达到了210家。

到了年底,市统计年报再次传来喜讯:率先改制完成的10家企业,销售收入净增近8成。在此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全市经济实现了翻一番的好成绩。陈光觉得,自己“卖”对了。

任何一种改革,总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奶酪”,诸城市也不例外。陈光对国企经营模式开拓性的改造,不可避免地挡了一部分人的“财路”和“官路”。

这让很多畅享计划经济红利的人们倍感不适应,他们攻击陈光的改革行为是哗众取宠,甚至以国有资产流失的名义指责陈光的行为不合法。这样的声音,一样不落地进了朱总理的耳朵里。

在诸城期间,朱总理拒绝陪同,没有事先通知,专门深入到工厂车间,就是要真真切切地听听工人群众怎么说。经过连续几天的调研,朱总理才最终发声。

他先是从理论的角度,肯定了诸城经验。企业产权转让,政府职能改变,这是先进经济思维,符合市场运作机制,并且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积极性。当然,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国有资产不容有失。

于是,他提出,一方面强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资金流通的金融约束。

引导借鉴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同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有力引导和管控。朱总理的高瞻远瞩,为诸城市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划定了防火墙。

改革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变革,就会有阵痛。建党多年来,我党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就是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首要出发点。

1993年的诸城,只是我党提振经济,促进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应当坚定信心,在党的领导下,争取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

19 阅读:5443

鹤说历史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