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日咱可得好好唠唠山西与黄河之间那些精彩纷呈、不得不说的故事。这黄河,那可是咱堂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地位尊崇无比。而山西呢,在黄河的滋养庇佑之下,那经历的传奇事儿,真是数都数不过来,二者携手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三晋文化,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且听我细细道来。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可不是我瞎吹牛,那是有实实在在的考古依据的。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刚起步的时候,就有好几回重大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们在黄河中下游一顿发掘,仰韶、龙山、大汶口这些新石器文化遗址就被找出来了,还有安阳殷墟这些商周故城也重见天日。这些发掘成果和《尚书》《左传》《史记》里记载的先夏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在黄河中游流域的繁荣景象一对照,完全吻合,这不就给黄河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说法,提供了铁打的证据嘛!
咱山西,在这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重要。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差不多有400处呢,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在全国那都是排第一的。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有个规模大得惊人的陶寺遗址,面积足有280万平方米。经过测定,它大概是公元前2300年至前1900年的遗存,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这儿,城址、王墓、宫殿、仓储、手工业区都被发现了,甚至还有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好多专家都猜测,这陶寺遗址说不定就是帝尧的都城,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中心,也就是最初的“中国”!
帝尧那个时代,那可真是天下太平,“尧天舜日”说的就是那个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当时还出现了人类文明最早的民主标志——华表。西晋的《高士传》里记载了这么个事儿,帝尧在康庄瞧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在玩击壤游戏,这老翁还作了一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歌。帝尧一听,立马拜这老翁为师,“康庄大道”就这么来的。还有《列子·仲尼》里的《康衢谣》,也是歌颂那个时代的。虽说当时离小康生活还有段距离,但小康一直是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啊,直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咱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算是实现了这个千年的心愿!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从先夏至宋朝靖康之乱前,黄河流域一直都是各大王朝和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后来,虽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往南移了,但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地位,那可是一点儿都没被动摇。
接着讲讲黄河是咋形成的。在世界各大文明刚开始的时候,大洪水简直就是人类共同的噩梦。咱中华文明也没能躲过,“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传说,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传说大禹治水整整13年,光开凿黄河晋陕大峡谷南出口的龙门山,就花了4年时间。他带着先民们,用了各种巧妙的科学方法,像焚林开山、凿冰开山、火烧破石等等,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龙门山凿开了,让黄河水得以向东流入大海。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就把这儿叫做禹门,还建了庙,留下了好多遗迹。
那黄河为啥叫黄河呢?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水流那叫一个湍急,但水还不算浑浊。可它一冲进晋陕大峡谷,再从禹门口冲出来的时候,就变得泥沙俱下,就像一条身披黄金鳞甲的巨龙,真正的“黄”河就这么诞生了。这晋陕大峡谷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可不小,不过也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每年都给黄河输送大量泥沙。但这地方地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矿藏啥都有。现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了国家战略,咱山西也提出要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
咱山西还有个超厉害的身份——“华北水塔”,是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黄河入晋的时候,形成了老牛湾,那儿的风景美不胜收,长城和黄河在这儿交汇,就像“二龙戏珠”一样壮观。黄河在山西境内的干流挺长的,还有306条支流呢,汾河就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年均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的1/10以上,可山西自己人均水资源量却不多,农田灌溉还存在“大水漫灌”的情况,还有不少水土流失的面积等着治理。好在这些年山西在生态保护上花了大力气,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空气质量变好了,森林覆盖率也提高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历史性的改善。
“表里山河”可是三晋文化的典型特征。这词儿出自《左传》,当年晋、楚城濮之战的时候,晋文公对要不要开战犹豫不决,大臣狐偃就说,咱有这表里山河的险要地势,怕啥,打就完事儿!山西东边有太行山,西边有吕梁山,中间还有海河、汾河,地势险要不说,物产还特别丰富,这对晋国成为春秋霸主,那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有个叫顾祖禹的人,也说山西地势完固。元末明初的时候,天下大乱,到处兵荒马乱的,可山西却因为这特殊的地势,偏安一隅,人口还特别稠密。后来明朝为了恢复生产,从山西往各地大规模移民,这一移就是半个世纪,涉及上百万人口呢,对中华复兴、民族融合的贡献那可太大了,现在大槐树移民的后裔遍布海内外。
山西黄河沿岸,那就是人文遗迹和传说故事的大宝藏,还催生出了不少经典诗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那绝对是唐诗里的经典之作,短短20个字,就把天地间的大美和人生哲理完美融合在一起。王之涣、王勃、王维、王昌龄、柳宗元这些大诗人可都是山西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才情,为中华文化贡献了“半个盛唐”。鹳雀楼原本是北周的军事瞭望塔楼,后来被毁了,到20世纪90年代又重建起来,现在是4A级景区,就坐落在黄河岸边。登上鹳雀楼远眺,能看到和诗里一模一样的美景,开发潜力巨大。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黄河还赋予了中华儿女抗争的精神力量。1938年,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吉县看到壶口瀑布那壮观得让人震撼的景象,回去之后就写下了《黄河吟》。冼星海听了他的讲述和朗诵,灵感一下子就爆发了,创作出了激昂奋进的《黄河大合唱》,瞬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且,最早在黄河边号召全民族抗日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1936年红军东征山西,在这儿和敌人英勇作战,还召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各方达成了停战抗日的协议,大大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山西黄河边的红色遗迹和传说,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现在,山西黄河流域有好多很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像禹门口、老牛湾、鹳雀楼这些地方,都挺有名的。但和其他沿黄河省份比起来,山西的A级景区数量有点少,分布也不太均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山西建设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接下来,山西还得在文旅融合上多下功夫,把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黄河故事讲得更精彩,培养专业人才,说不定还得建一座超厉害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呢!
《周易》里说“晋,进也”,意思就是进步、发展。现在的山西,正走在转型发展的新道路上,一心扑在文旅融合上,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各位看官,你们对山西和黄河的这些故事有啥想法,快来评论区唠一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