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线记忆:上万人的大炮厂,现旧址空荡荡,物是人非

忆三线岁月 2024-07-18 14:07:19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它们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重庆,这座山城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闻名遐迩,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三线建设”印记。在这片热土上,曾经矗立着一座上万人的大炮厂——江津5057厂,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却只留下空荡荡的厂房,让人不禁感慨物是人非,时光荏苒。

烽火岁月,三线启航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国际局势的紧张,让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加强国家战备能力,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工业布局调整——“三线建设”。这场战略转移,不仅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更是为了在战争阴云下寻找新的工业发展之路。

在众多被选中的省市中,重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已有的工业基础,成为了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江津,这座位于重庆西南部的城市,更是肩负起了重要的使命。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就包括了专为生产高射炮而建的5057厂。

铸炮为剑,铁血丹心

1966年,随着一声令下,5057厂在江津县杜市新场公社大塘大队桃子沟(今下坝镇)破土动工。那是一个物资匮乏、技术条件有限的年代,但建设者们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用双手和智慧在这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军工企业。

从1968年开始,5057厂陆续投产,主要生产59式100毫米高射炮的铸件,后来又扩展到其他型号的火炮。在那个年代,每一枚炮弹、每一门火炮都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利器。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荣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时间来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在这场战争中,5057厂生产的火炮和炮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如同钢铁洪流般涌向前线,为解放军战士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战争的胜利背后,是无数像5057厂这样的军工企业默默付出的结果。

转型之路,时代变迁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三线建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许多军工企业开始面临转型的挑战。5057厂也不例外,它开始尝试生产民用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时期,工厂更名为国营重庆铸钢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转型初期,重庆铸钢厂凭借其在军工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民用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职工及家属数量一度达到七千多人,厂区生活区热闹非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生机的年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滞后,重庆铸钢厂逐渐陷入了困境。

2003年,为了迎合市场竞争和未来发展需求,重庆铸钢厂与其他9个大型三线工厂一起改组重建为大江车辆总厂,并整体搬迁到巴南区鱼洞。随着最后一台制氧设备从桃子沟厂区迁出,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炮厂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再回到这里,只见到空荡荡的厂房和荒废的生活区,仿佛一切都被时间遗忘在了这里。

物是人非,记忆永存

走进5057厂的旧址,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老旧的厂房和杂草丛生的小路。那些曾经机器轰鸣的生产线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排排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生活区内的一栋栋职工宿舍楼也早已人去楼空,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尽管岁月无情地侵蚀着这里的一切,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被遗忘的。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老职工们时常会回到这里看看,他们或许是来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或许是来寻找那份逝去的青春记忆。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废弃的工厂那么简单,它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和一个永远无法割舍的家。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