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远门有多难?看完你还想穿越吗?

古今话聊 2024-04-14 08:59:02

嘿,各位老铁,咱现今出门,那叫一个方便,打开导航,开上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古代就没这“黑科技”啦,那古人要是想出远门,可咋办呢?

你想想,古代生产力有限,好多人一辈子都出不了一次远门。

就算想出远门,那手续多得让人抓狂啊!还得向上级汇报,汇报的东西那叫一个多。去哪儿、啥时候去、啥时候回来、去那儿干啥……这一套流程走完,还没完呢!

古代社会基础设施可没现代这么完善,出远门得自己准备干粮。近点的,准备一天的就行;要是远到千里之外,那得准备好几个月的干粮。

这还只是能维持日常生活,出行才是大问题。近点的靠双腿努力一下还能到,远点的就得借助交通工具了。

可古代出远门的费用,一般人可负担不起,而且还得带上盘缠。不过这样做,倒是方便了土匪。

有些土匪专门在偏僻路段蹲守,一有人出现就打劫。运气好的,土匪只要钱;运气不好的,小命都可能不保。

因为这些原因,古代就诞生了“镖师”这个职业,镖师就是保护老板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但请镖师的价钱可不便宜。

不过沿途的道路可不只有土匪这一个隐患,还有野生动物呢。有些地方很偏僻,还有很多山林,容易有野兽出没。

和动物相比,人的力量确实渺小。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们一般都不太愿意出远门。

但这对那些很有钱的人来说,就没那么艰难了,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嘛。那这些人到底靠什么到达目的地呢?

古人在道路上可有智慧啦!虽然古人各方面设施都比较落后,但在道路上可下了不少功夫。

交通道路网络能追溯到商朝时期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诸侯国的路都连在一起,还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法令。

路的宽度和车轨的宽度,在那时都有了明确规定,这条制度甚至影响了后世千年。

一般来说,人走得多的路就叫“道”或“路”,特别宽的路就叫“康”或“庄”,“康庄大道”就是这么来的。

小路则叫“径”“蹊”或“冲”。岔路也有具体叫法,统称“衢”或“逵”。虽然叫法多,但具体形容起来还挺麻烦的。

人家要是表达清楚了,问路的人也不一定能听明白。

古人想到在路两旁种树,树荫能给行人提供阴凉,还能帮忙在前进时辨别方向。但遇到岔路口就难搞了。

古人就在岔路口设路标,路标上显示距离下一个目的地的距离。古人还设置了驿站,有地图。

咱国家很早就开始建驿站了,驿站在古代的作用可大了。朝廷重要公文、东西都得经过驿站,驿站给官差提供住宿、换马等。

但驿站只有公务人员能用,沿途行人看到驿站,心里也能有点底。

唐朝时,每隔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宋朝和元朝时,一般六十里左右设一个。

三十里或六十里的距离太长了,不好辨别,所以古人每隔五里设一个堠。人们只要记着过了几个堠,就知道走了多远。

除了这些,还能通过地图知道走了多远,距目的地还有多远。

有人可能好奇,古人没先进仪器,咋画地图?没“工具”,就创造“工具”,双腿就是测量工具。

后来出现专门工具——记里鼓车,每过一里,车上小人就敲一下鼓,过十里地就敲一下铃铛。

在平地上,这方式确实方便,但在崎岖路上,就得用其他方式测路程了。

唐宋时期出现了经纬概念,画地图有了六要素,这方法直到今天都很实用。

你看,古代人出远门这么艰难,咱们现在多幸福啊!这也让咱思考,得珍惜现在的便利,努力生活呀!

0 阅读:19

古今话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