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舒适区,利用“刻意设计”让日常变得更具张力
人生最主要的意义是体验。就算不为了提升什么技能,我们也不应该安于现状,我们要去体验更多事情,需要刺激和惊喜。
给自己设计一些“出其不意”的小挑战:比如周末故意迷路去探索陌生街区、不带手机去野外徒步、学一项看似毫无用处的技能(如击剑、调香、传统印染等)。这些“微冒险”会让人跳脱固有生活半径,看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新可能。它们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还能锻炼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度。
新鲜感不但是健康的,而且是有用的。当然这里不是说让我们去自找苦吃,但是如果日子太安逸,我们就需要加点压力。
舒适,不是我们活着的目的。如果多数人喜欢待在信息茧房里,我们就更要主动走出去。大多数人只在自己专业领域深耕,却忽略了跨领域养成的魅力。试着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兴趣或技能结合起来,比如“一边研究金融量化,一边深入日本茶道”;“在健身的同时深入学习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等等。
喜欢 = 熟悉 + 意外,创造是想法的连接。让不同领域的东西发生碰撞,就能在社交或职场中拥有更独特的视角与标签。
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是因为平庸是一个地心引力,我们必须非常主动才能挣脱出来。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并非是因为天生缺乏才智或机会,而是因为平庸具有某种“地心引力”:它在琐碎日常中令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轻松可得的满足感面前令人丧失挑战自我的动力;在“只要不出大错就好”的社会环境下让我们觉得保持平稳就很不错。
有些人日常过得挺平稳,实则他们整年整年的生活状态并无实质提升,没有新的技能、没有新的阅历,也几乎没有新的思想火花。
无法坚持长期计划或目标,因为浅层满足感在作祟:享乐、刷手机、泡短视频,接受海量碎片化刺激,却从不深入学习或沉淀。
自我感动式努力,看似加班忙碌,或者报了很多培训班、买了很多书,但成效却很有限。因为很多努力常常停留在“让自己舒服的难度”,避免触及真正的挑战。就像玩闯关游戏,只愿意刷简单模式,没胆量进地狱难度。
“人云亦云”的消费与生活态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子都是照抄别人模版,连休闲方式也是看剧、吃饭、打卡网红店,不断被营销裹挟,却从来不想过“我有什么独特兴趣和追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找攻略,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APP,比如小红书,究竟是让我们变得自由还是不自由?
“习惯性抱怨+被动等待”,即认知僵化,给人的感觉就是似乎很懂“知足常乐”,实则是一种固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