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砸给孩子没毛病,拳王邹市明儿子8岁矮小,决定打生长针增高

哀伤挥之不去 2024-12-16 15:59:48

问题是打了后,能长高吗?

答案不说百分百,但不得不说,打了确实有用,比不打强:

长的,我侄子也打了几年,花了几十万,总算跟得上同龄人身高了。

会,就跟梅西一样,也是小时候打生长激素,现在不也170了。

会,我有个姐妹的孩子花了三万,长了14厘米,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会长,我家打了三年多,之前比矮小症还矮三厘米,现在已经超过平均身高。

可能对已经超过平均身高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杯水车薪的、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于很需要的孩子来说,真的无异于雪中送炭,毫不夸张。

拳王邹市明,打破了无数比赛纪录,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但在他身为父亲的角色上,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最近,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在社交平台上透露,决定为自己的二儿子打生长针。有人认为,这是无谓的攀比,是“钱多了没处花”;也有人觉得,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尽心尽力,值得理解。

先别着急开麦喷,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看一看事情的前因后果。邹市明的妻子,人家冉莹颖是本着负责任的心观察了几年才做了这个决定,男孩子小学没毕业,还没发育完呢,不怎么长个子,也是正常的。

从外界的眼光来看,邹明皓的家庭条件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这样的家庭环境,按理说,应该给孩子提供一条铺满鲜花的成长路。可这条路上的一块石头——邹明皓的身高,却让这个11岁的小男孩,开始感受到了不同的重量。

在这个年纪,身高是孩子成长中最直观、最容易被外界拿来衡量的标准。而邹明皓的身高,已经远远低于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他仅仅只有136.6厘米,和8岁的小孩差不多。或许你会问,孩子的个子并不是一切,为什么这么在意?但如果你站在皓皓的角度,你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高问题”,而是早早就让他开始在同龄人中感到格格不入的标签。

要知道,孩子是最敏感的。他们会无意识地在身高、体型、外貌等外部因素上进行比较。而在同学中,他始终是那个“矮小”的孩子,很多时候,这种与同龄人差距明显的生理特征,已经远远超出了身体上的局限,成为了心理上的重负。

虽然邹市明和冉莹颖夫妇不高,但他们的大儿子轩轩也已经长到了170,而且轩轩还只比皓皓大2岁。

“小个子”问题:是父母的担忧,还是社会的焦虑?

想象一下,站在人群中,个子比同龄人矮小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嘲笑和自卑。而这,作为父母的邹市明和冉莹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背负这种“标签”。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高上的投入,不仅仅是为了长得更高一些,更是为了避免他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冉莹颖并非是第一个为孩子打生长针的名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生长针作为一种医学手段,能够促进孩子身高增长,近年来在一些家庭中越来越受欢迎。这种针剂通过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帮助身高偏矮的孩子追赶上同龄人的步伐。

虽说确实有“有的人发育晚”,比如有人升高中时,15岁也才将将150,但是高一一年就长到170。现在40了,身高177,离180大关也不差多少。

但是有的东西不能赌。骨骼闭合,就不能再打了,所以有钱就花吧,没钱也不要打听,根本打不起。

小孩子有晚长个的,这样的孩子虽然个子没蹿高,但是手脚一定要大,小腿的比例一定要长。

从“发育迟缓”到“打生长激素针”——父母的决定与无奈

有钱用到孩子身上没毛病,说明是负责任的家长。

冉莹颖曾讲过,皓皓从8岁开始,身高便停滞不前,完全没有发育的迹象。作为父母,看到孩子在身体上的这种“异样”,无论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心里总会升起一丝担忧。更何况,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很多时候无形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儿子的成长,可能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

于是,冉莹颖和邹市明做出了一个不小的决定——为皓皓打生长激素针。这不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选择,而是涉及到医学、心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决策。打生长激素,曾经因为风险和费用问题,饱受争议,但对于这些家境优越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倘若换做其他普通家庭,是否也能够承受得了这项费用和不小的心理压力呢?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来为孩子做这项“投资”,这个决定依然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不安。孩子的成长问题,真的仅仅是一个生理上的问题吗?背后藏着的,是多少父母无法言说的焦虑和无奈?

打生长针?父母的选择,孩子的未来

当然了,最健康的、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是:长高不应过度依赖药物,自然生长更健康。

生长针的效果并非十全十美,也并非所有孩子都能从中获益。医学专家表示,生长激素的效果受限于多种因素,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此外,生长针的费用也相当高昂——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邹市明和冉莹颖作为公众人物,虽然可以负担得起这些费用,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方式未必是可行的。

邹市明选择为儿子打生长针,这无疑是在用尽自己所有的资源为孩子铺路。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焦虑与期待,往往压倒了孩子的意愿。儿子想不想打生长针,或许永远无法知道。

事实上,身高的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都不同。身高多少常常与形象、气场甚至“成功”关联。但是否真的是身高决定一切呢?或许正是因为“身高不够”这一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让很多父母走向了“加速生长”的道路。

结语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外在的标准,忽略了内心的成长和真正的幸福?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用身高、体重、成绩等外部的标签来衡量孩子的未来,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是否快乐、健康、自信?

让孩子做自己,成长的路上,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发现和创造,而不仅仅是追求那些能在短期内带来成效的手段。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真正对孩子的“投资”到底是什么?

以下为信息来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