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清楚,八阿哥允禩是雍正帝在争夺皇位过程中最强劲的对手。最初,太子允礽被废黜,大阿哥允禔也被软禁,这时雍正才真正加入九子夺嫡的角逐。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雍正与允禩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经过无数次的明争暗斗,雍正最终艰难地登上了皇位。
【01】
允禩的母亲卫氏出身于辛者库,地位较低,即便生下允禩后也未能获得一宫主位的封号。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允禩被封为贝勒两年后,卫氏才被晋升为嫔。由于生母地位不高,允禩从小未能留在卫氏身边,而是被送到惠妃纳喇氏(胤禔的母亲)宫中抚养。随着允禩逐渐长大,他又被转送到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的养母,康熙的第三位皇后)宫中继续养育。
允禩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深谙人际交往之道,待人接物总是亲切自然。
允禩六岁就进了上书房,开始系统地学习满文、蒙文和汉文,同时还研读了不少经典史籍。除此之外,他的骑射技艺也相当出色。
康熙对允禩颇为器重,年仅17岁就封他为贝勒,这在众皇子中是最早的。有了这个头衔,允禩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属人,还能参与朝政。康熙特意安排他处理一些重要事务,比如管理广商库、负责岱庙的重建工作,以及参与内务府的管理,以此来锻炼他的能力。
朝中官员普遍对允禩赞誉有加,尽管他并未获得亲王或郡王的封号,却享有“八贤王”的美誉,在朝廷中声望显赫。正因如此,允禩早早便卷入了皇位争夺战。当允礽被废黜太子之位后,允禩立刻抓住机会,积极谋求储君之位。
允禩曾请算命先生张明德为他看相,张明德直言他"前途无量,地位显赫"。
张明德这番话,明显透露出允禩的勃勃雄心。
康熙对允禩的看法日渐恶化,尤其是在皇长子允禔因涉及谋害太子允礽而被软禁后,他更是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将允禩也囚禁起来。连续三位皇子被拘禁,使得康熙意识到必须尽快确立新的储君。尽管他内心仍倾向于允礽,但又不能轻易改变之前的决定。因此,康熙下令让大臣们推荐新的太子候选人。
尽管允禩遭到软禁,朝中许多重臣仍然主张由他接任太子之位。支持者包括大学士马齐、康熙的舅舅佟国维、遏必隆之子阿灵阿以及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揆方等人。然而,康熙以“允禩出身辛者库,身份低微”为由,断然否决了这一提议。
康熙五十三年的十一月,允禩给康熙送了一只“快要断气的老鹰”,这让康熙非常生气。从那以后,允禩知道自己再也没机会争夺皇位了,于是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决定转而支持德妃乌雅氏的儿子,皇十四子允禵。虽然允禵和雍正是亲兄弟,但他并不站在雍正这边,反而和允禩等人走得很近。
历史的发展最终以皇四子胤禛夺取皇位告终,他成为清朝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尽管雍正即位后封允禩为和硕廉亲王,并任命他为总管事务王大臣,但实际上,雍正一直在暗中策划如何铲除允禩。到了雍正四年,允禩被软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随后不久便去世。
允禩作为皇子,家庭结构相对简单,仅有一位正室郭络罗氏和两位侧室,后者为他育有一子一女。由于子嗣稀少,康熙帝对郭络罗氏颇有微词,认为她“嫉妒心强”。关于允禩为何仅有少数后代的原因,本文不作深入探讨,而是聚焦于他争夺皇位失败后被囚禁至死的背景下,其独子的命运如何,以及这一脉在大清王朝中是否仍有影响力。
【02】
允禩的独子弘旺是侧室张氏所生,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正月。那一年朝廷动荡不安:太子被废并遭囚禁,皇长子同样被软禁,就连弘旺的父亲皇八子允禩也被圈禁。可以说,弘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注定被卷入“九子夺嫡”的激烈斗争中。
1717年,弘旺刚满十岁,康熙帝便特许这位皇孙进入皇宫内院自由活动。
1722年,康熙皇帝在位第61个年头,他的孙子弘旺刚满15岁,就得到了贝勒的封号。这个年纪在清朝皇室中能获得如此高的爵位,实属罕见。按照当时的规矩,皇族子弟通常要到成年后才能受封,但弘旺却打破了这个惯例。这不仅显示出康熙对他的特别看重,也预示着他在皇室中的重要地位。贝勒这个头衔,在清朝的爵位体系中仅次于亲王,可以说是相当显赫了。对弘旺来说,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意味着他从此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雍正皇帝即位后,到了雍正三年,弘旺已经年满十八岁,开始陪同其父允禩参与工部的各项事务学习。
尽管雍正当上皇帝后,允禩一家陷入了惶恐不安的境地,但作为皇族成员和廉亲王之子,弘旺自幼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即便在父亲被囚禁至死、自己被流放热河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皇室子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
雍正四年,允禩因故被囚禁,失去了皇室身份,并被赐名“阿其那”。作为他的儿子,弘旺同样被剥夺了宗籍。允禩在监禁期间,将儿子改名为“菩萨保”,祈愿这个独子能受到菩萨的保佑,平安度过困境,得以善终。
雍正随后下令将弘旺流放到热河服兵役。虽然是被迫充军,但弘旺并非独自上路,他的母亲张氏、妻子和子女都随同前往。到达热河后,弘旺在那里安顿下来,建立了新的家庭。在热河的生活中,弘旺不必亲自劳作来维持家计,因为雍正允许他保留21名家仆,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这些人在八爷府待了很多年,即便现在八爷府不如从前了,他们还是对弘旺特别忠诚。
热河总管赫奕是康熙时期的老臣,对康熙的后代自然会多加照顾,不会刻意刁难。这种历史背景使得赫奕在处理相关事务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公正和善意。
弘旺被发配到热河充军,起初生活还算舒适。在这段相对安稳的时期,他的次子肃英额降生了。
【03】
然而,弘旺的顺遂时光并未持续太久。到了雍正六年,雍正皇帝下令用九条铁链将他禁锢,并派遣士兵轮流监守。弘旺落到这般田地,源于他殴打官员的事件。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雍正六年正月,热河行宫的千总陈京骑马进城时,遭到弘旺的殴打,陈京的衣物和素珠也被撕毁。这本是一件小事,雍正只需对弘旺稍加惩戒即可。
然而,事情远非表面所见。直隶总督的报告指出,口外河屯地区有三名千总和九名把总,这些人都是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原三藩的旧部。叛乱平息后,这些藩王的部下被纳入内务府管理,其中许多人被视为反叛者,他们的后代也因此背负了无法洗脱的罪名。
陈京的身份特殊,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弘旺竟会借此嘲讽他。
事件发生后,朝中有官员建议雍正处决弘旺,并将他的家属交由旗属监管。雍正没有波及弘旺的亲属,仅用九条铁链将其束缚,并安排人员全天候监视。
弘旺的牢狱生活过得还算可以,主要因为他有四个拜把子兄弟。这四个人虽然不是他的亲兄弟,但在关键时刻帮了他不少忙,让他在困境中不至于太难受。
观音保,19岁,来自满洲正红旗。
达崇阿,年仅18岁,来自满洲正白旗。
柏起图,年仅18岁,来自满洲正白旗。
额伦特,这位来自满洲镶黄旗的少年,年仅17岁。
在这四兄弟里,弘旺和达崇阿、观音保关系最好,而柏起图、额伦图是通过他俩才和弘旺结拜的。额伦特提到,结拜前他并不清楚弘旺的真实身份。达崇阿早就知道弘旺(那时改名叫菩萨保)是雍正的侄子,所以主动跟他结拜,目的就是将来能沾光享福。
尽管弘旺已经被降为普通士兵,并被流放到热河,他仍然对伯父雍正抱有希望。他对结拜的兄弟表示,如果皇上有一天赦免他,他回到京城后可能会被封为贝勒甚至王爷。他承诺,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会把所有的结义兄弟都接到京城,让他们共享富贵。
达崇阿对富贵生活的渴望如此强烈,面对诱惑怎能无动于衷?
弘旺之所以对他的结拜兄弟们说出那样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和状态。
弘旺出身显赫,是康熙帝的孙辈,父亲是廉亲王。在被贬到热河之前,他一直过着贵族生活。即便到了热河,虽然身份降为披甲人,他依然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与其说他期待着伯父能帮他恢复宗室地位,不如说他更希望身边人,尤其是那些负责看管他的结拜兄弟,能在日常生活中对他好一点,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弘旺的这种心理状态,与他被囚禁的处境密不可分。
达崇阿给弘旺解开了锁链,虽然旁边的守卫看到了,但没人管这事儿。就连热河的总管也对达崇阿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没追究。和景山那边被关押的允祉、胤禵比起来,弘旺的日子显然好过多了。后来,弘旺被雍正召回京城继续圈禁时,热河那边甚至有人说:
弘旺不仅获得了黄带子的殊荣,还被册封为贝勒,同时被任命为陵寝大臣。
在这些人看来,弘旺并未犯下什么滔天大罪,雍正对他的处罚也不过是略施薄惩罢了。他们认为弘旺的过错并不严重,皇帝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教训,并非要严加惩处。这种观点表明,在当时的部分人眼中,弘旺的行为并未达到需要重罚的程度,雍正的处理方式也显得较为温和。这些人对弘旺的遭遇持相对宽容的态度,认为他只是受到了适度的惩戒,而非遭受严厉的制裁。这种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弘旺事件的不同评价,也体现了人们对雍正处理方式的某种理解。
这样一来,事情的发展就偏离了雍正皇帝最初设想的轨道。
弘旺的仆人准备齐全了结拜所需物品,五个人一同进行了结拜仪式。
那年二月,弘旺与额伦特、达崇阿又一次结为兄弟,效仿《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从这次结拜后,弘旺视额伦特和达崇阿为最信任的左右手。
多亏了这群拜把子兄弟,弘旺在牢里的日子才没那么煎熬。他们互相照应,让他在困境中得到了不少慰藉。这些兄弟情谊,成了他在监禁期间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他们的陪伴,弘旺的牢狱生活总算能勉强熬下去。
达崇阿悄悄解开了弘旺身上的枷锁,包括脖子上的链子和手脚的镣铐,让他在禁所里不再受束缚。虽然弘旺仍无法完全自由行动,但至少不用整天被锁链限制。他还经常让达崇阿去家里替他向家人报平安,甚至偶尔还能回家住上一段时间。
雍正最初将弘旺软禁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到了雍正八年六月,他下令将弘旺押回京城继续监禁。然而,在返回京城的途中,弘旺随身携带了书写工具,举止自如,完全不像一个被囚禁的人。
【04】
弘旺回到京城后,被关押在景山。同时被囚禁在景山的还有他的三伯父诚亲王允祉和十四叔允禵。在京城的生活比在热河时更加艰难,毕竟这里直接处于雍正的监视之下。在禁所里,大门紧闭,所有门窗都被封死,仅留一个小洞用于每天给弘旺送饭。
对于弘旺的仆从,雍正采取了严厉措施,下令将他们全部遣散并流放他乡。这一决定体现了雍正对弘旺势力的压制,也彰显了朝廷对家奴制度的严格控制。雍正此举不仅切断了弘旺与其家奴之间的联系,更表明了他整顿内务、强化皇权的决心。通过这一政策,雍正有效地削弱了弘旺的私人势力,巩固了朝廷的统治地位。
弘旺虽然不再被锁链束缚,但在景山禁所的日子依旧枯燥乏味。他只能靠写字画画消磨时间,甚至还在纸上写下了几位结拜兄弟的名字。不料,这张纸被看守他的人发现,雍正得知后,立即命令内务府将弘旺的四位结义兄弟押解到京城进行审问。
达崇阿在严刑拷打下招供,向内务府透露:弘旺计划逃往内蒙古扎西王的领地,那里聚集了大量山东和山西的商人,他打算在那边落脚安身。
弘旺萌生逃跑的念头,主要是因为他逐渐失去了对雍正皇帝恢复自己宗室身份的期待。
在处理弘旺和允塘后代的问题上,雍正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对待。对于允塘的子孙,雍正采取了严厉措施,甚至重新为他们命名以显示其权威。然而,他对弘旺的态度却相对温和,没有采取同样的改名措施。这种差别可能源于弘旺与雍正之间较为密切的私人关系。正是这种特殊关系使得雍正对弘旺网开一面,而弘旺也因此对这位伯父抱有期待和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弘旺的期待逐渐减弱,他甚至萌生了逃离的念头。
案件审结后,雍正立即下令将弘旺重新羁押,并加戴刑具。至于与弘旺结为异姓兄弟的四人,刑部经过慎重讨论,决定从严惩处。不过,这四人最终受到何种处罚,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
雍正为何再次用锁链束缚弘旺,仅仅是因为他试图逃离吗?
事情背后并不单纯,关键在于弘旺计划逃亡的目的地——扎西王的领地。
达崇阿提到的“扎西王”其实就是康熙四十二年过世的扎什,他是喀喇沁右翼的札萨克郡王。喀喇沁牧场离热河不远,那里住了不少汉人移民。弘旺想逃到那里,这难免让雍正怀疑:他是不是有造反的打算?
雍正八年正值清廷对西北准噶尔部发动军事行动之际,喀喇沁部与皇室爱新觉罗家族通过联姻关系密切。当时被软禁在景山的允祉、允禵两位皇子,他们的女儿都嫁入了喀喇沁部。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旺企图逃往喀喇沁部,其真实动机值得深入探究。这一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意图?是寻求外部势力支持,还是另有图谋?这都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具体分析。
弘旺因案件被牵连,不仅涉及他在热河结拜的四位兄弟,还包括:
来文是内大臣佛伦的兄弟,他负责把弘旺押送到京城。当时,佛伦在热河那边负责看管弘旺。
热河总管赫奕因未能及时发现弘旺的逃亡计划,最终被免去职务。
雍正八年,距离弘旺的父亲允禩去世已经过去四年,雍正对弘旺一家的态度依然严厉,毫不松懈。由此可见,雍正对允禩的憎恶之深,即便允禩已不在人世,雍正对他的仇恨仍未消散,甚至波及到他的家人。这种持续不断的打压,充分展现了雍正对允禩的强烈不满与敌意。
【05】
雍正去世后,乾隆登基,随即召集朝臣讨论如何处理“阿其那”和“塞思黑”的后代。经过两个月的商议,弘旺重获自由,恢复了原名,并重新被列入皇室族谱,身份得以确认。乾隆不仅赐予他八名仆人和二十间房屋,还确保他一家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弘旺虽然重获自由,但始终未能再获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乾隆七年,弘旺遭到了乾隆的严厉批评,被指责行为卑劣,不顾及个人尊严。乾隆为何会对弘旺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
弘旺继承了其父允禩“八贤王”的风范,经过七年的监禁生涯,他逐渐褪去了皇族的高傲,乐于与朝廷官员和宫廷侍卫平等相处;甚至在朝阳门外过夜,这一行为在乾隆看来不过是讨好他人,因此乾隆评价弘旺“品行低劣”。
弘旺惹上麻烦后,他的两位叔叔庄亲王允禄和允裪也被牵连其中。乾隆皇帝认为,作为弘旺的长辈,允禄和允裪没有尽到管教的责任,甚至对弘旺的不当行为视而不见。因此,乾隆对这两位亲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尽管弘旺本人并未踏入官场,但他的后代中却涌现出多位朝廷要员,其中不乏深受皇帝器重者。
弘旺的第三个儿子永明额,在乾隆五十五年通过担任笔帖式开始他的仕途生涯,逐步晋升至领侍卫内大臣的高位,并最终以84岁的高龄安享晚年。
永明额在朝廷中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这使得他的儿子们也有机会进入官场。特别是他的长子绵森,道光十年以笔帖式开始仕途,在道光年间先后担任盛京刑部侍郎、理藩院左侍郎和镶白旗汉军副都统等要职。到了咸丰年间,绵森不仅获得在紫禁城骑马的殊荣,还晋升为工部尚书,同时负责管理镶白旗总族长的事务。
同治七年,他走完了人生旅程,享年七十三岁。在那个年代,能活到这个岁数,算是相当长寿了。他的离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终结。尽管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的一生经历丰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以高龄辞世,也算是福寿双全了。他的去世,不仅是个人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年代,能活到七十三岁,实属不易。他的生命历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
【结语】
历史上常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弘旺因为父亲允禩在皇位争夺中失利,自然也受到了影响。然而,雍正对弘旺的态度相比对允塘的后代要宽松许多。允塘的后代不仅被强制改名,其长子弘晸更是被囚禁了超过五十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得以释放,最终在乾隆五十二年去世。
弘旺的后人不仅成功进入官场,还有人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这与雍正对弘旺的态度密不可分。尽管雍正对允禩极为不满,但对弘旺并未采取极端手段。弘旺在经历了七年的监禁后,最终恢复了自由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