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革命队伍中,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会以身作则,从不动用私权去为自己家人安排什么。
毛泽东同样也是,但是在1950年的时候,却破天荒的为一个叫罗石泉的人找了工作,据悉此人还是毛主席的亲戚。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一向严谨认真的毛主席为他破了例呢?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是杨开慧,二人相濡以沫,是一段佳话。
但其实毛泽东娶得第一个人,是家中为他私自定下的一场包办婚姻,女子名叫罗一姑,她生于光绪十五年,比毛泽东还要大个四岁。
毛泽东的父亲,是那个时代最严谨的“一家之主”,他自小就对毛泽东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将他培养成才,但是在那个时候,有一条规矩“成家立业”,始终萦绕在毛家心头。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毛泽东因为退学,和父亲的关系势如水火,父亲巴不得有个人来管教一下他。
因此,毛顺生就给毛泽东相看了罗家,当时罗家家庭较为富裕,家中有兄妹三人,且往上算毛罗两家还有亲戚关系。
而罗家的这个女儿,虽然比毛泽东大,但是生的温顺善良,还会操持家务,给毛泽东当媳妇是个上上人选。

况且,毛泽东的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家中真的需要一个女主人来照顾打理。这么一来二去的,毛家和罗家就定下了婚约。
毛泽东听说后,一力反对,但拗不过父亲的专横,更不愿意让母亲伤心,只得作罢,同意父亲的决定。
1908年,毛泽东与年长自己四岁的罗一姑结婚,毛家和罗家都非常满意这场婚事。

罗氏嫁到毛家的时候,正值毛家人丁兴旺,家业发展顺利的时候,罗氏更是恪尽儿媳职责,全力以赴照顾这个家。
但毛泽东始终不满意这门婚事,因为这就是一场旧时代的传统婚姻,是没有爱的,何谈相知相守。
但毕竟是自己明媒正娶的,毛泽东还是给足了罗氏面子和尊敬,只一点,从不与她一起住。

因为他知道,罗一姑也是这场婚事的“受害者”,他们都是听从父母之意,这并不是谁的错,只是时代使然。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都对罗一姑心怀愧疚,毕竟罗氏嫁到他们家之后,一直帮着母亲照料家中的杂活,无论是女红还是农活,罗一姑都没有过怨言。
后来,罗一姑就患了痢疾,身体一直不好,有时候还会回到娘家小住,不到三年,她就病逝了,被毛家葬在了韶山南岸土地冲。
在毛氏族谱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酉山卯向。”

罗氏去世后,父亲毛顺生一改常态,竟然支持毛泽东出去闯荡读书,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闯,就闯出了一个大名头!
罗一姑虽然走了,但是毛泽东从没有和罗家断了往来,经常写信回去,在回乡搞农民运动的时候,还经常去罗家看望罗一姑的父亲罗鹤楼。
1925年,毛泽东去罗家的次数逐渐变多,因为他想着深入杨林,了解那一地区农民的困苦,而罗家是去往杨林的必经之路。

当时,毛泽东不仅和罗鹤楼交往甚多,连他的侄儿罗石泉,也常常和毛泽东交流,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他也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革命形势走向低潮,罗鹤楼和罗石泉受到牵连,国民党反动派带着人抄了罗家,逮捕了罗石泉。
罗鹤楼只好带着罗氏全家东躲西藏,远离家乡,而罗石泉也交了大量的保证金之后,被人保释出狱,去往华容当教书先生。

抗战爆发后,罗鹤楼老先生就去世了,但是毛泽东早就没了罗家人的消息,根本不知道罗鹤楼去世。
在解放后,毛泽东还在给罗鹤楼写信,向罗府全家表示问候,并表示希望他来北京走走,罗石泉代收了这封信。
他代替罗鹤楼回复毛泽东,毛泽东这才知晓了罗家发生的变故,后给他回信:“来信收悉,十分想念你们。”

1950年,毛岸英回乡,毛泽东特地嘱咐他要去杨林看一下你舅舅,毛岸英铭记于心。
一回到家乡,毛岸英就立刻找人邀请罗石泉来,见面的时候不仅尊称了他一声“舅舅”,还给罗石泉带去了很多的特产,还有一些钱。
据毛岸英给毛泽东所说,他见到的罗石泉舅舅,已经60多岁了,体弱多病,虽然在小学中任教,但是那是一所族立学校,薪水根本没办法保证,生活十分困难。

毛泽东听说后,不发一言,但还是立刻派人为他送去了300万元(旧币),维持生活,还交代弟媳王淑兰:“要常去罗家看看,他们是受苦人。”
后来,毛主席还是找人为罗石泉安排了工作,虽然这一辈子毛主席从没破过戒,但是他相信罗家人会明白自己这份心意的,也算全了第一段的婚姻之情。
而王淑兰自从得到毛主席的交代后,经常在工作之余,就去罗家看望,每次都不空手去,为他们送去一应的生活物资,罗家上下感激不尽。

其实,毛主席对罗家人还是很好的,当初只是痛恨包办婚姻,对罗一姑也并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他们都没得选,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还依然记得罗家,而他们两家,也并没有因为罗氏的去世,变得冷淡,反而是感情更加深厚。
结语这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破例,为了罗家,不过毛泽东不后悔,这是他应该做的。

换个角度想,罗石泉明知道毛泽东的身份,但是却在如此落魄的情况下,都不写信求助,可见罗石泉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这一次,毛主席“破坏”规矩为他破例,无愧于心,更无愧于罗家人。
参考资料: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档案时空
毛泽东的四次婚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几多挚爱几多忧--巴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