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点的大学城,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外卖骑手的身影在高校校园宿舍楼下堆积成山的餐盒中来回穿梭。超长待机的无数个手机屏幕背后,看似繁荣的外卖生态里,一场针对高校校内商家的系统性围剿正在悄然上演。
平台霸权下的“扣款”陷阱:校内商家遭“精准收割”
据相关咨询数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外卖平台对社会外卖商家抽成平均达到20%以上,高校校园内品牌影响力有限的小型商家要想加入外卖行列,大多也会被外卖平台收取高额订单服务费与配送服务费。
即使部分平台一开始向高校声称对校内餐饮商家免费或给予较低佣金优惠,却会在入驻后以校内商家难以承担的高额替换沉没成本为“要挟”在后期变相涨价。当外卖平台中标高校校园外卖配送独家经营权时,倘若一开始议定的佣金没有长期确立下来,基于对利润的追逐,中标企业在后续的时间内抽成比例将不断攀升。
甚至有一些平台还会变相收取额外费用,如“技术服务费”“履约服务费”“优惠补贴活动费”等,名头花样百出,费用大多从几块到十几块不等。例如,某头部外卖平台在辽宁某高校校园外卖配送招投标中标后,外卖平台对学校后勤承诺为福利学生全年将补贴数百万元,却通过将消费者满减补贴活动的支出成本全部转嫁到商家身上的方式,导致商家最终收益大幅缩水程度甚至超过了正常的外卖佣金抽成水平。
无论是低佣金还是零佣金,平台总能在流量霸权砌成的权力弹弓中,瞄准位于操作权限劣势地位的餐饮商家,开展“精准收割”。当流量权利从效率工具异化为剥削手段,外卖平台已沦为精密的商家利润“割草机”,无疑进一步压缩了校内商家的利润空间。
结款暗藏“灰色陷阱”:商家消费者资金面临挪用风险
在流量霸权之外,外卖平台对商家资金的隐形控制更如暗流涌动。看似规范的结款流程背后,实则暗藏托管风险与提现问题两大“灰色陷阱”,将校内商家命脉牢牢攥在平台手中,但大部分校内商家却因“流量依赖”而失去了“平等话语权”,往往是敢怒不敢言。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事高校校园外卖平台运营,必须采取第三方合规机构进行资金清分,并具备相应级别的互联网数据处理交易资质、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表以及公安部门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资质。
然而据广东广播电视台近日报道,广州大学城某缺乏资金托管资质的校团餐平台在骗取学生大量充值后,便携款关闭平台“跑路”。部分中小外卖平台为规避监管,长期游离于金融合规体系之外,其结款系统存在严重的法律瑕疵和巨大的资金安全隐患。
即便在具备资质的大平台,商家仍面临“阳谋式”资金挤压,出现平台提现时间“不限期”延长、提现要求“无上限”拔高等问题。例如湖南潇湘晨报曾报道某餐饮系统服务商以“系统升级延期提现”为由,拖欠餐厅经营者郭先生将近9万经营款,“只要提出申请,状态就是提现受理中”,而钱款却在四个月时间过后仍迟迟未到账。
部分平台却以结算困难、系统升级等为由,擅自将结算账期延长,抑或是设置提现金额门槛、固定工作日提现制等,使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无偿将商家资金当做无息贷款挪作他用,导致小微商家资金长期滞留。在资金风险与平台霸权双重叠加下,结款环节的“霸王条款”将小型餐饮商家的议价空间挤压到所剩无几。
流量分配“暗箱操作”:平台“定制”算法额外牟利
为将市场份额扩张到消费潜力无限的高校围墙内,开发校园外卖市场,一些外卖平台会在初始对校内商家收取相对于社会外卖商家更低的佣金。例如某社会外卖头部平台曾向学校承诺不收取校内商家佣金,但这一平台对社会外卖商家却收取超20%的佣金。看似校内商家赚了“免费”服务,实际上果真如此吗?
正因为校外高额佣金与校内较低佣金不对等,在平台特别“定制”的利润最大化算法中,“高佣金”便必然意味着首页优先推荐、搜索排序靠前等特权,而“低佣金”则对应低流量与低曝光度,伴随其后的便是“低利润”。
平台暗地里通过流量倾斜和算法操控进行“捧高踩低”,“定制”算法将优质曝光资源集中分配给校外商家,相应地下沉校内商家搜索排名,无形中掐断了校内商家流量渠道。“量少利难大”,导致校内商家的利润上升空间被暗中压缩。享受了“免费”的,往往接下来就需要“付费”了。
在“不上平台没订单,上了平台没利润”的双重围猎下,平台进一步假意推出流量包,诱导校内商家购买流量包或参与平台“满减补贴”活动以提升流量。佣金虽降了,平台实际收到的却不减反升,额外牟利、收割利益的方式层出不穷。
乱象屡现:行业生态亟待规范
依托于平台流量霸权下的扣款陷阱比比皆是,与此同时更有外卖柜成合作“摆设”、对比线下外卖价格翻倍等各种乱象丛生。为抵消平台抽佣带来的利润下降,无数校内商家曾被迫制定“线上特供价”。
据湖南日报报道,即使扣除外卖平台满减优惠、会员红包等各项优惠后,大部分小型餐饮店的外卖食品价格仍比店内堂食价格要高出不少。这种“价格歧视”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导致商家陷入“抬价伤流量—低价难生存”的恶性循环。
当算法沦为剥削工具,当合同变成“卖身契”,外卖经济的繁荣背后,是无数商家的血泪与消费者的隐患。重构行业生态,需技术赋能、监管亮剑,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外卖平台回归“服务者”角色本心。毕竟,没有商家良性循环的生存,何来外卖行业与日俱增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