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人均GDP翻十倍,这个基建破烂的国家,凭啥闷声发大财?

刘沐晨啊 2025-04-15 19:32:24

过去20年,东南亚版图上,越南的经济发展震撼人心。2000年,这个刚从战争创伤中爬起的国家,人均GDP不足500美元——泰国是其近4倍,菲律宾也领先近3倍。

2024年,越南人均GDP飙升至4800美元,不仅将菲律宾甩在身后,与泰国差距也缩小到12%,成功跻身世界银行划定的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场堪称“逆袭范本”的增长奇迹,究竟如何上演?

藏富于民:另辟蹊径的增长路径

提及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模式,多数人会联想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建狂飙。

越南走了条截然不同的路。漫步胡志明市街头,反差感扑面而来:主干道没有高架桥,地铁建设刚破土动工,老城区狭窄街道布满裂缝,垃圾清运效率低下。

这种基建水平,远不及中国在人均4000美元阶段的“高铁飞驰、新城崛起”。

越南的秘诀,或许藏在“藏富于民”的底层逻辑里。

政府没有将资源大规模砸向地标工程,而是默许民间经济野蛮生长。以制造业为例,从家庭作坊到乡镇工厂,数百万中小微企业如同毛细血管,渗透进每个角落。

胡志明市郊区的纺织村,上千户家庭承接国际订单,缝纫机昼夜不停;岘港周边的海鲜市场,个体户自发形成冷链运输网络。

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力,让越南在20年间孵化出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第三大稻米出口国的产业地位。但硬币另一面,是触目惊心的贫富分化。

普通工人月薪约3000-4000元人民币,却要面对胡志明市中心3-4万元/㎡的房价。滨城市场的商贩为月入500美元起早贪黑,而富人区的别墅群里,私人游艇停泊在人工湖。

这种撕裂感,成为越南经济奇迹难以回避的争议点。

斩断利益集团:反腐风暴的生死博弈

与中国同步推进的反腐运动,在越南有着特殊意义。

2023年“女首富案”堪称标志性事件:越南首屈一指的商业大亨张美兰,通过控制的Vietcom bank银行,将超100亿美元资产转移海外。她的政商网络之庞大,连多名部级高官都被拉下马。

最终,越南政府开出“死刑换资产”的罚单——若能追回赃款,可免死罪。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共产党政权与利益集团的生死较量。

在菲律宾,政治被阿基诺、马科斯等家族世代垄断,各省政经命脉由“地头蛇”把持;而越南通过反腐打破裙带关系,为中小企业腾出生存空间。数据可见成效:2024年越南新增注册企业超25万家,创历史新高,餐饮、电商、新能源等赛道涌现大量本土初创公司。

对比印度的“政策翻烧饼”,越南的政局稳定性堪称“异类”。

自革新开放以来,越共坚持五年规划制,外资政策、土地改革等核心议题保持连贯性。即便领导人换届,“亲商、开放”的主基调从未动摇。

这种定力在招商引资中显露无遗。

越南进出口总额7862.9亿美元,是全球开放经济体之一。耐克、阿迪达斯将超50%产能迁至越南,三星更豪掷200亿美元建厂,带动300多家韩企形成产业链集群。

反观印度,对中资设限、向美企征税、罚没韩企资产的“骚操作”不断,吓跑了大批投资者。

人口红利之外:制度优势的降维打击

年轻人口多、劳动力廉价,常被视为越南崛起的主因。但同样具备人口红利的孟加拉、巴基斯坦,为何未能复制奇迹?答案藏在制度差异里。

越共通过基层党组织渗透至乡镇,在征地建厂、劳工培训等环节高效协调;而菲律宾的家族势力为私利阻挠基建,印度地方邦政府与中央政策“打架”。

这种组织力差距,让越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快人一步。2023年,越南吸引外资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而印度同期仅200亿美元,还不到越南的一半。

站在中高收入门槛前,越南的挑战愈发清晰:基建短板制约供应链升级,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仅占GDP0.5%),环保压力下低端制造业难以为继。

更棘手的是,贫富分化可能反噬政治稳定,若普通民众无法共享增长果实,改革共识或将松动。

但越南的韧性不容小觑。从反腐决心到政策定力,从民间活力到国际接轨,这个国家用20年证明: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模式,并非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条路。

当藏富于民、制度革新、开放包容形成合力,奇迹或许仍在续写。

这场东南亚的逆袭实验,既是越南的突围之战,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经济增长的密码,或许不在模板复制,而在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

1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