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不用健脾丸,脾寒不用理中丸,中医1招疏肝健脾,都不在话下

胡林强的笔记 2025-02-17 16:07:21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不吃饭感觉很饿,但稍微吃点东西就容易感觉腹胀,消化不良,肚子摸着冰凉,又有时候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大便溏稀,或不成型,经常放屁,容易拉肚子等。对此,那对于如此复杂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根据症状,分别用药!

如脾虚导致的精神萎靡,浑身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多会选择用健脾丸来调理,还有脾胃虚寒导致的一吃凉的就拉肚子等,多会选择理中丸来调理。但通常,无论用哪种药,都效果不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数脾虚,脾寒的根在肝气不舒。

肝主疏泄,负责调节一身气机,一旦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机不畅。那脾的运化需要气的推动,肝气不畅,脾胃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不能正常工作,从而导致脾虚、脾寒等问题。那具体该如何调理呢?其实只要分清主次,一个中成药就能兼顾到,下面结合案例来讲一下!

王女士,52岁,近半年,下腹总出现隐痛,食欲下降,起初没在意,后来腹胀越来越频繁,经常拉肚子,怕冷,偶尔还感觉胸口闷堵,自己吃了一段时间的理中丸,感觉效果不明显。于是前来就诊。

看她舌淡,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舌底脉络粗黑,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寒湿困脾。于是以舒肝和胃丸为底方开方为:郁金,陈皮,柴胡,广藿香,炙甘草,还有槟榔,莱菔子,乌药,白芍,香附,佛手,柴胡。

其中佛手不但燥湿化痰,配合陈皮,香附,郁金等共起疏肝解郁之效,然后是广藿香,化湿和中,再加上槟榔,莱菔子等,共起健脾和胃的作用。

最后陈皮燥湿化痰,行气,再加上茯苓,白术,广藿香等,共起祛痰化湿之效。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总之,诸药合用,以疏肝健脾为主,清理寒湿为辅。患者服用2周后,症状皆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有以上类似情况,一定要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应用,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 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