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什么代表‘老机老右’,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啊!”
这是毛主席在九大上对陈奇涵做出的评价。
红军时代,陈奇涵是朱毛麾下的一员战将、爱将。
1927年春,出身黄埔的陈奇涵拒绝蒋介石邀请,前往南昌,入朱德创办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担任了参谋长、中共支部书记。
南昌起义后,陈奇涵于同年冬返回家乡——江西兴国(后来被称作“将军县”),在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大背景下,陈奇涵却凭一己之力,独当一面地组织了兴国农民暴动,创建了赣南红军第25纵队,使北起永丰东固,南到于都桥头,东至宁都青塘,西达万安良口连绵数百里的区域形成了红色割据局面。
而这,正为1929年朱毛红军(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建立了一块良好的落脚点,同时也为赣西南、中央苏区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4军出击赣南时,陈奇涵喜出望外,承担了接应任务,为红四军提供了粮食、数百块银元和子弹补给,接受了毛主席当时关于建立苏维埃政府及开展土地革命的指示。
当时朱毛红军转战赣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主席到兴国后,尽管得陈奇涵安排,住进了潋江书院,但一连十天吃的都是盐水煮豆子。
陈奇涵十分过意不去,幸得捞上一条大草鱼,陈意涵于是决意请毛主席吃了一顿当地特色的粉蒸鱼。
而毛主席见圆圆的大蒸笼周边摆了四碟小菜,就像星星围绕着月亮,便饶有风趣地给这道传统菜肴冠名“四星望月”,并意味深长道:“农民们日日夜夜盼望打土豪,分田地,也像众星望月亮一样望了不知多少年。”
陈奇涵认为,毛主席的比喻很恰当,便道:“四星望月,道出了我们民众的心声。”
自此,“四星望月”名扬天下,作为赣州名菜,纳入了中国名菜谱。
而陈奇涵也开始了半个多世纪跟随毛主席、朱老总南征北战,并深得信任的革命生涯。
1930年时,陈奇涵对党内生活不正常直陈己见,结果险些被错误处决,是由于朱老总出面干预才幸免于难。
1934年,陈奇涵受错误指责,被“撤职送法庭”,并被称作“大贪污犯”。但他没有屈服,继续任劳任怨地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过草地时,由于寒风彻骨,湿气太重,陈奇涵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膝盖能肿成大馒头。
即便如此,他依然靠着坚强的毅力,经过五天的长途跋涉,奇迹般地走出了草地。
走出草地时,陈奇涵迷迷糊糊地发着高烧,人几乎“快不行了”,朱老总听说后,特意赶来看他。医生给陈奇涵喂了药,将他肚子里的蛔虫打了出来,陈奇涵才悠悠转醒。
朱老总当时便朗声笑道:“陈奇涵这个老表,有股子顽强劲儿。”
长征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奇涵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下属第四局局长,主管全军教育训练工作。
8月下旬,中央决定成立绥德警备区,守卫延安的东北大门。根据毛主席的提议,陈奇涵出任绥徳警备区司令员。
此后在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任上,陈奇涵曾多次指挥部队在黄河边和日本人作战,打退了敌人的侵犯,保卫了延安的安全。
他后来总结出的“半渡而击”和“生动出击”的战术和河防战斗经验(将敌人击败于航渡之中,或将敌人击败于登陆之际),被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推广,并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
解放战争时期,陈奇涵奔赴东北,曾任辽宁军区司令员,指挥军区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为野战军主力战斗提供了有力支援,其后又调任东北军区参谋长。
1949年3月,陈奇涵随四野南下,5月被中央任命为江西军区司令员。
江西解放初期,土匪猖獗,严重影响社会安定。陈奇涵作为江西军区司令员,又担任了江西剿匪的总指挥,成功率全省军民歼灭土匪5.5万余人。
其中,陈奇涵在南昌坐镇,亲自批示的翠微峰战斗,仅以牺牲30人的代价,歼灭了敌人2300余人,创造了山地剿匪攻坚战的范例,受到了华中军区的嘉奖。后来,翠微峰战斗还被拍成电影《翠岗红旗》,在全国上演。
1953年,经毛主席提议,陈奇涵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陈奇涵提交了申报军衔表,自报“中将”,并在军衔表上写道: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授衔之前,汪东兴又特意登门,并直言,是毛主席派他来看望,要我代他表示慰问。
而最终,陈奇涵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陈奇涵60岁,即主动向中央要求退下来,并推荐了钟汉华中将接班。
1962年春,朱老总重返井冈山,特约了陈奇涵一起。两人总结历史,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朱老总赋《颂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陈奇涵回诗道:“祖香隐长在清幽,清沁吐芳自风流;二三幸会逢知遇,叔人君人美胜收。”
将帅如此,心灵相通。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溘然辞世,自此走完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事业奉献的一生。
对此,他在生前却只道:“我对自己几十年来总的评价是,无能事,而能无事。”
他的一生,正如兰花一样清淡高洁,他淡泊名利,不贪图高官厚禄,历经冤屈打击,不计荣辱沉浮,真正实现了自己言志之诗中所写:“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1992年初,中央军委张震副主席批示:“陈奇涵是老同志,老上将,应予立传,请总参、总政办理。”
据此,有关部门才于1995年成立了《陈奇涵传》编写组,将将军的更多事迹公诸于世,以激励后人。
素材来源:
[1]何立波.被毛泽东称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的上将陈奇涵[J].党史博采(纪实),2007,(19):16-20.
[2]刘勉钰.军法上将陈奇涵[J].党史文苑,2007,(11):10-14.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