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继续讲述忻口会战战斗全史内容……
对壕作业进展缓慢30日拂晓,日军担负主攻任务的第2大队开始采用对壕作业的方法,逐渐接近守军第404团阵地。但该团官兵死战不退,依据隐蔽地形向日军侧击,极大地干扰了日军的掘壕推进。与此同时,中国炮兵又以山炮、迫击炮对日军后方道路实施遮断射击,以切断其一线与后方之间的联络。
长泽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要求炮兵实施炮火支援,尤其是要破坏对其进攻威胁最大的守军火力点。日军的十几门山炮、榴弹炮随即一齐开火,弹雨铺天盖地地向守军阵地轰击。但守军阵地大多为坑道式,位置隐匿,又极为坚固,不容易被炮火破坏。这样,不管日军的炮火如何猛烈,都无法有效地压制守军火力。此后,日军的进攻仍无进展,猪鹿仓了解情况后,再次下令中止攻击。

31日,日军步兵第30联队各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继续以对壕作业迫近守军阵地,却不断受到守军机、步枪的干扰性射击,进展缓慢。面对守军的顽强抵抗,猪鹿仓终于认识到,不能急于求成,应在充分准备之后再实施进攻,为此他决定11月4日实行攻击,重点指向盟腾村西北方高地,并命第一线各大队从那时开始进行相关的各项准备,经过整理之后,夺取该高地,尔后继续扩张战果。
当晚、该联队得到400人的补充(其中第2大队得到212人的补充),其官兵士气大振,第2大队长长泽少佐也头脑发热,决定次日进攻十三号高地。11月1日上午10时,他将各中队长召集到第一线阵地会面,并在侦察情况、地形之后,就各部发起突击位置作出指示。随后,日军炮兵将主要火力指向第2大队正面,对其当面的守军阵地实施破坏射击,掩护该大队实施对壕作业,但守军的火力却不见减弱,不停地用步枪、机枪、迫击炮进行射击,以干扰日军的行动。其中一些迫击炮弹直接落在日军的战壕中,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到了晚上,守军依然以不间断的射击以及投掷手榴弹来干扰日军的对壕作业,第2大队的进攻始终没有得逞。这期间,第1大队和伊藤支队不断遭到守军的反击,也被死死地压在原阵地上。只有堤支队靠奇袭夺取了“左高地的左前端”。
此后一直到守军全线撤退,由于第83师、第202旅坚守苦战,其阵地始终坚如磐石,未使日军越雷池一步。
右翼地区的战斗忻口以东,过溥沱河,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成为嶂县(今原平县)与定襄县的分界线,山北之南郭下、西荣华、蔡家岗属嶂县,山南之三家村、玉会村、寺家庄、白村(解放前以上四村属忻县)、上汤头、上零山、下零山属定襄县。这些村庄除蔡家岗与上、下零山位于山岗上之外,其余均在山脚之下。忻口战役期间,这一地区被称为右翼地区。右翼地区因系五台山南麓,山峦重叠,所以这里的战斗不如左翼及中央地区激烈。当时,第15军军长刘茂恩作为右翼兵团指挥官,率领第15军布防于此。

刘茂恩
该军辖第64师和第65师、每师2个旅4个团,另有1个独立团,1个炮兵营(七五山炮12门),1个工兵营。每团3个营和1个迫击炮连。每营4个连,其中1个为重机枪连(重机枪6挺)。步兵武器以步枪、手榴弹为主,每班有轻机枪1挺。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第15军于10月初奉令由凌云口转进,经过日夜兼程的急行军,终于在忻口战役前夕赶到指定地点,部署如下:第64师为左翼,在西起滤沱河东岸,东至营房里(包括)一线占领阵地。第65师为右翼,在西起营房里(不包括)、东至上社村以东高地一线占领阵地。
10月13日晨,日军步兵第21旅团开始进攻忻口守军中央兵团阵地,遭到第9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南怀化一带展开激烈争夺战。当日下午3时左右,混成第15旅团也对左翼兵团阎庄、盟腾阵地发起进攻。此时,右翼兵团方面,较为沉寂。第15军却丝毫不敢大意,命令各部加强警戒。
这之前,第64师第191旅已派了1个姓王的营附带领每连1个排长,下山到撑沱河岸去侦察敌情。山脚到河边,三五里不等,沿河有不少村庄。当日下午5时左右,侦察员发现,有日军900余人,正在渡河。王营附得知情况后,一面派人监视日军,一面派人回去报告。渡河的日军为步兵第11联队(欠步兵第1大队),正由唐林岗村渡过淳沱河,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东西荣华村及其以南的灵山阵地(日军称为屋根形高地)。
第191旅旅长邢清忠接到报告,亲率旅主力下山,占领东西荣华村,准备迎击渡河的日军。邢清忠帮工出身,不识字,但对上级绝对服从,打起仗来能亲临前线指挥,敢打敢冲。有人说他三天不打仗,手就发痒痒。他作风正派,不贪污,也反对别人请客送礼,对部下用的是打骂教育。他的原则是:“无恩不打,无恩不罚。”用人首先看作战勇不勇敢,其次看能不能服从、再次看是不是老实肯干,最后再看有没有贪污行为。对部队的训练,他是从冯玉祥那里学来的,除进行精神教育外,也练刺枪、劈刀.打拳、盘杠子、跳木马等,后来又办了军士教导队,训练班长和老兵,并从他们中间选拔下级军官。所以,该旅武器虽然不好,但官兵团结,有一定的战斗力。
14日上午,日军步兵第11联队开始向东西荣华村及灵山阵地发起全线进攻,其重点在灵山阵地。灵山阵地的守军为第64师第192旅。该旅从战斗开始到11月初奉令撤退,打退了日军在大炮飞机掩护下的数十次猛攻。尽管日军多次接近山顶,但第192旅官兵用刺刀、手榴弹向日军奋勇反击,每次都将日军打了下去。
当情况危急时,第192旅旅长杨天民亲临第一线,住在灵山南坡构筑的窑洞掩蔽部内,昼夜指挥督战。第15军2个师的预备队也多次向灵山增援逆袭,打破师的建制,统归杨旅长指挥。张霁时任第192旅中校参谋,负责旅司令部的后方勤务。一次他乘日军攻势间隙到灵山阵地观察战况,隔着守军设置的防御木栅,看到木榻前方双方阵亡官兵尸体和遗弃武器遍地皆是,由于在双方火力控制下,均无法拖回。在山顶和山坡,布满敌炮弹片和飞机炸弹片,俯拾即可盈握。
当日军步兵第11联队一部在灵山受挫的时候,其另一部也和守军第191旅在东西荣华村展开了村庄争夺战。第191旅官兵惯打硬仗、他们在旅长邢清忠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发挥了大刀的作用,杀出了大刀的威风。这样,双方打了三天三夜,日军始终未能得逞。

17日早上,第191旅发现日军1个中队向其右翼迁回包围。旅长邢清忠当即指派第381团第3营营附王怀曾指挥李少仁的第8连前去阻击。该连利用大车路沟跑步前进。途中,他们突然发现路沟的另一头日军已布置了轻机枪,但全连还没来得及散开,就被打得伤亡过半。王怀曾、李少仁及排长们都负了伤。邢清忠马上又派第381团第7连和机枪连的2挺重机枪前去增援,才打退了日军,搬动和掩埋了伤亡的官兵。经过此战,第8连仅剩下的20来个士兵,还有个司务长和炊事班的几个人。营长就把他们拨归机枪连。
第191旅经过此次败仗后,主动放弃了东西荣华村,退到神山阵地。该旅新的指挥部设在神山顶上的庙里,这里地势高,能看到整个战场。该旅的防御阵地只有几百公尺,他们在神山下布置了第一道防线,半山腰的两个山口处布置了第二道防线。山背后是预备队。
该旅山下的第一线阵地,因为阵地是砂石山,工事很不好做,只有利用山棱线来做射击阵地、交通壕和掩体,又因为砂土没有粘结力,胸墙常被日军的机枪打得无法使用,他们只得要些麻袋,装上砂土作胸墙。因为双方第一线的距离只有100到300公尺不等,开始时日军在夜间摸错了方向,竞有误人守军阵地的。于是该旅官兵认为,刺刀很有用,于是就从民间收集一些长矛等原始武器,来作刺杀之用。
第191旅撤到神山阵地之初,因为日军步兵第11联队把主要兵力用于灵山阵地,所以神山阵地较为平静。但到10月下旬,日军炮兵开始对神山阵地反复地轰击,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该旅没有火炮还击,只有挨打。后第64师师部的4门山炮,上来打了2天,就被打坏了2门。该旅在日军的炮轰中,几乎伤亡了1个营的兵力,还有许多人的两耳被震聋了。
就这样,第15军以劣势装备,坚决抗击日军达23天之久,坚持到11月2日晚上、才奉命向太原撤退。该军在右翼地区战斗中,伤亡四五千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