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刘晓庆的原生家庭,才明白为何面对李小冉指责她依旧情绪稳定
刘晓庆与李小冉的初次交锋
《一路繁花》刚开播就有话题度了。
第一个话题,无非就在李小冉和刘晓庆之间。
第一天所有人下午两点还没有吃饭,李小冉却说不要吃了,经费有限,饿到晚上一起吃。
但这个团里,除了两个弟弟小,李小冉算是中年人,其他人的年纪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了。
没有人同意李小冉的提议,作为领队的刘晓庆直接说:“你不去吃的话,可以,我批准!
一个是我们给你带不回来,另外一个,你不吃我们也不退你钱。
还有一个,你可以看着我们吃。”
孤军奋战的李小冉最终妥协了,但到了点餐的时候,8个人只点了一条鱼。
领队刘晓庆觉得不行,这样吃不饱的,于是又吆喝加米饭和鱼。
李小冉直接呛刘晓庆“鱼够多了!”
但刘晓庆没有理她依旧加了餐食。
李小冉眼看自己被下了脸子,就吃完饭后赶忙拉拢其他人,说刘晓庆为何非得要再加一条鱼?
到了晚上,李小冉想扳回一城,直接拿两个弟弟搬行李这件事开刀。
认为两个弟弟这样搬行李,就是在做苦力,太累了!
但刘晓庆却觉得,年轻人多干一点挺好,能够增加路人缘和知名度。
“我年轻的时候吃的苦比他们还多,我才能有今天。
他们俩在这节目表现得好的话,将来会有前途的。”
虽然年轻人也不爱吃苦,但有些职业上的苦,不吃是不成长的。
刘晓庆的话一直很在理,反而李小冉心疼弟弟们,却从未伸手帮过,只会耍嘴皮子。
李小冉一听完又开始撂脸子,满脸的不快和不屑。
或许是李小冉和刘晓庆的成名之路不同吧!
你觉得李小冉的做法合理吗?
成名之路的不同选择
刘晓庆那个时候,哪个演员不是真功夫,演技台词不过硬是没有戏可拍的。
而李小冉是包装出来的,未必只靠真功夫,美貌带点营销就可以青云直上。
或许,李小冉没有吃过刘晓庆的苦,所以她很不屑刘晓庆的吃苦论。
就在刚刚,向太还在直播间分享《一路繁花》节目录制时,李小冉和刘晓庆的争吵片段。
刘晓庆因为在寒风中等车,又吸入了有害的粉尘,上吐下泻不得不去医院,因而迟到了两个小时。
为此,李小冉竟然骂了刘晓庆整整10分钟,骂的刘晓庆都插不上话。
但刘晓庆用一句话巧妙化解的尴尬:“哇你这小丫头骂的也对,可是为什么我插针都插不入?
别的明星如果被李小冉这么说,估计早已经不干了,直接怒怼或者罢录。
但刘晓庆的话似乎还给李小冉留一些脸面,更体现了刘晓庆真是不跟李小冉一般见识。
能有这么稳定内核的刘晓庆,不仅是因为她在娱乐圈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
更是因为她有一个强大内心的母亲,和一个不完美却更现实的原生家庭。
刘晓庆的原生家庭影响
刘晓庆至今都不知道谁是她的生父,因为她的母亲一直不肯告诉她。
刘晓庆的母亲当年是中共重庆的地下党员,在沈醉的黑名单上。
他的继父是冉昌儒,直到她十几岁打算入团的时候,她才知道这是自己的继父。
成名之后的刘晓庆想寻找自己的生父,也有一些男人来她的家里认亲。
但刘晓庆的母亲却一概不理,也不承认谁才是她的生父。
为此刘晓庆的母亲解释到“我不想给孩子添麻烦。”
虽然如此,但刘晓庆的母亲却从未缺少对刘晓庆的爱意和陪伴。
在母亲坚韧的品格之下,刘晓庆的内核也变得很稳定。
二十年前,刘晓庆就思想超前地认为,绝不认为生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而她的人生无论大起还是大落,她都依旧自信、乐观、向上,从未颓废。
虽然刘晓庆的原生家庭并不完整,但恰恰是这份残缺,让她更早地认识到了人生处世的一些哲学,从而让她有了稳定的精神内核。
刘晓庆从母亲身上延续的不是血脉,而是灵魂深处的自信与力量。
她曾在采访中说过:“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中国大地就随便任我去比划。”
像刘晓庆一样被母亲照顾到大的大女主,在娱乐圈里有刘亦菲,当年刘亦菲15岁就开始拍戏,母亲一直跟随。
年纪小的刘亦菲每次遇见难处,都会被母亲稳定的内核化解。
当主持人问刘亦菲,男孩喜欢女孩眼睛特别纯。
刘亦菲直接丢过来一句:“我管他喜欢什么?”
在体育圈有谷爱凌,在母亲的教导下,谷爱凌训练自己喜欢的滑雪,即使有些危险,但母亲从未阻止,而是尽可能地给她找好的教练来训练。
在艺术圈里有王诗龄,王诗龄被送到欧洲留学,她的作品多次获奖。
还被母亲李湘带到各种大佬圈子里去经营人际关系,早已经不是普通人家的小孩。
许多女孩子像刘晓庆一样,在母系光辉之下成长起来的铿锵之花,如此绚烂夺目!
网友也是会评论的,“你爸爸有钱,钱不一定是你的,但你妈妈有钱,钱真的会是你的。”
“换个思路来讲,只有生女儿才算是传宗接代。”
74岁不像老年人的刘晓庆,强大的精神内核源于她的母亲,这精神状态领先其他人许多年!
朋友们,看来入庆门不亏啊!
结语
回顾刘晓庆与李小冉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女性在不同背景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
刘晓庆凭借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和母亲的影响,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而李小冉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挣扎。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行为时应更加包容与理解。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从他人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毕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并释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