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他小时候不穿裤头,我补充一下,我们小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但不穿裤头,而且不穿袜子。
关于那时候为啥不穿裤头,一个字:穷,连做衣服的布料都不够,谁舍得再去做裤头呢?
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穿内裤。

后来,慢慢地,有人用布料自己做那种又宽又大的内裤,俗称“裤衩子”,一件穿了许多年都舍不得丢。
至于袜子,我真的记不起来那时候到底是穿不起,还是不想穿,反正那时候我们小孩子基本上都不穿袜子。
不穿袜子的坏处就是又脏又臭,特别是小孩子容易出脚汗,不穿袜子,脚汗没办法被吸收,脚底板经常是黏糊糊的,加上小孩子运动量很大,鞋子里容易弄进去尘土,所以鞋子里别提多脏了。

有的特别不讲卫生的小孩,夏天出脚汗脚滑,就把脚丫子伸出来在土路上蹭蹭再穿鞋,这样鞋子里就更脏了。许多小孩子隔着鞋,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脚臭味。
你说男孩子调皮不讲卫生吧,其实那时候女孩子也好不到哪去。
我记得那时候有一个女孩,长得白白净净的,大约十来岁,脱了鞋在那里抠里面的污泥,她母亲嫌弃地骂她太邋遢,我当时心里还替这个女孩抱打不平呢,心想大家不都是这样抠鞋吗?

后来习惯穿袜子之后,不穿袜子简直没办法走路,那种粘粘的感觉真的好难受。
不光裤头和袜子,许多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
比如上厕所别说白白的卫生纸,连报纸、书纸也没有,就是用砖头块或者泥块,后来用书纸,再后来买那种黄黄的草纸,现在有了白白的卫生纸。
洗澡,夏天就是河里沟里洗,冬天呢,只洗一次,就是烧一盆子水躲到屋里哆哆嗦嗦洗的。

洗头,我十二岁之前好像没有真正洗过头,至少没有用过任何东西。
后来大姐看我头上油乎乎的,逼着我用洗衣粉洗洗,你还别说,洗完了头发蓬松光滑,过了几年,开始买一块钱一盒的洗发膏洗头,头发更光滑了。
至于刷牙,那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农村人没有这个习惯,也不是懒,关键是牙膏买不起、舍不得买。
我第一次开始刷牙大概也是十几岁,而我的母亲,一直到本世纪初去世,也从来没有刷过牙。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人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生活。

莫言说的过去很苦、很穷,没有经历过的人确实无法理解,但是,莫言作为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基本上都是真实的。
只有经历过那个时候的人,才懂得现在的好日子有多么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
我爷爷,1899出生在清朝,一辈子没少经历兵荒马乱、忍饥挨饿的日子,所以他非常爱惜粮食,哪怕砖头缝里有几粒粮食他也要给他抠出来。

他吃完饭有一个标志性动作,用舌头把碗舔得干干净净。
那时候,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抱怨过饭菜不好吃,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爷爷抱怨过饭菜不好吃,哪怕是红薯面馍,连个菜也没有。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1990年),我家平时还很少吃肉,如果他活到现在,会不会感叹:这就是天堂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