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深夜发生的车祸,让三个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清明假期前夜,也意外推动了智能驾驶安全警示体系的重大调整。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的路面监控拍下惊心画面:一辆白色小米SU7标准版轿车以97公里时速撞向施工路段隔离带,撞击后车辆瞬间爆燃,23岁的王雨欣和两名同龄室友在火海中遇难。这起发生在清明假期前夕的事故,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争议推到了风口浪尖。

根据小米公司4月1日公布的车辆数据,事故前17分钟车辆以116公里时速开启NOA辅助驾驶模式。系统在22时44分24秒检测到前方路障,发出减速指令并开始制动。1秒后驾驶员尝试转向避让,但2秒后仍与水泥桩发生剧烈碰撞。

纯视觉方案在低光环境下识别距离仅有60米,而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150米。有专家指出,这种半幅双向通行的复杂路况超出了标准版车型的识别能力。
撞击后车门电子锁未能自动弹开,隐藏式机械拉手在车体变形后难以操作。相比之下,其他品牌车型的双供电系统设计更利于紧急逃生。
虽然道路管理部门称设有警示标识,但事发时改道逆向通行的特殊路况可能未被驾驶员及时察觉。2023年修订的《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要求提前300米设置警示标志,具体执行情况尚待调查。
应急管理部罕见发声:为科技狂奔拉紧缰绳4月4日,国家应急管理部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专项警示:“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车企必须杜绝误导性宣传,建立强提示、硬监控机制。”

政策具体有哪些动向呢?一是严禁使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模糊表述,要求试驾时进行15分钟安全培训。二是L2级车型需在2026年前标配电容感应方向盘,连续脱手超过30秒强制退出智驾模式。三是司法鉴定将新增“系统响应时间”“接管可行性”等评估维度,改变以往单纯追究驾驶员责任的判例惯性。

受事件影响,小米股价两日内下跌9.68%,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郑州某体验店透露,事故后12%的SU7订单客户要求暂缓提车。
安徽高速的连夜行动:从微笑服务到安全革命事故发生后12小时,池州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的工程车已开始调整警示系统。新增127块可变情报板,实时推送“前方施工,关闭智驾”等提示。300处“禁用智能辅助驾驶”立牌覆盖全省高速枢纽,施工提示从800米前移至1500米。
当然还有服务方面,收费员需接受300小时礼仪培训,掌握28种标准化服务场景,将服务区“防火防盗”宣传位改造为智驾风险提示区,工作人员新增应急处置培训模块。

有途经司机表示:“现在进安徽高速就像有个电子副驾,过隧道、桥梁都有语音提示。”也有观点认为:“警示系统再细致,关键还得看司机能不能听进去。”
技术路线与安全红线的交汇小米坚持“数据驱动迭代”路线,认为事故暴露的是特殊场景数据不足。相关企业强调“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气囊”,主张提高硬件配置门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推动建立“智驾事故黑匣子”第三方解析中心。参考2023年美国对特斯拉Autopilot的调查模式,未来或要求车企开放底层数据接口。

某驾校推出的“智驾特训班”预约量暴增300%,课程模拟突发接管场景。保险公司试水“智驾责任险”,将系统版本、使用时长纳入保费计算。
警示牌背后的未解难题在池州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的监控大厅,新安装的AI分析系统显示,日均1327次驾驶员抬头查看警示信息,智驾功能使用率下降18.6%、但仍有7.3%车辆在警示路段保持智驾开启。交通工程领域主张建立“三级预警体系”,实现路侧警示、车机提醒、行为监测联动消费者权益组织呼吁立法强制安装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