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
这个故事出自清人吴敬梓的官场小说《儒林外史》,讽刺得是明朝官场,其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讲了这个故事。
范进是个没什么用的读书人,半辈子过得窝窝囊囊,一直到54岁才勉强中了个秀才,穷得可谓是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老丈人胡屠户看不起他,骂他是“现世宝”,甚至敢把痰吐在他的脸上。范进去参加乡试,盘缠还要找老丈人借,他考了3天试,老娘在家饿了3天,“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当然这并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我们要说的是故事里的一个细节。范进中举后,家里先后来了3拔报喜之人,这些人都要酒肉款待,还要派喜钱,这其实牵扯到明朝科举中一个“走报”行业。
科举走报是依附于科举考试而生的一个行业,不难理解,就是考试之后放榜之时,派出人员报告应试之人高中的消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多种称呼:“报捷者”“报录人”“报榜者”等等,不一而足,人们一般俗称“报子”“捷子”。
现代社会,考试结果可以网上查询、电话查询、微信查询等等,古时候信息传输非常落后,但古人对考试结果的期盼心情与今人毫无二致。所以,走报行业应运而生,对于士子来说,可以早点知道高中消息,还能起到广告作用,让周围的人都知道自己高中的喜讯;对官府来说宣扬应试高中消息,也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激励天下读书人走科举正道。
范进中举后,最先知道好消息的是邻居,而他自己却在市场上卖鸡呢。家里“报子”来了一拔又一拔,中举消息的传播速度也可谓非常之快,范进从市场回家不久,连县里的张乡绅都已经听到消息来府上祝贺了。
科举考试起于唐朝,官方要将录取通知书送给本人,进士及第之人也想尽快将喜讯传回乡里,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于是走报告行业应运而生,并伴随着科举考试一起发展。
传递录取通知书由官方派出专门人员,而高中之人要把喜讯往家乡传送,则只能从民间雇佣人员,所以走报这个行业也有官方和民间之分。由唐而宋及至明朝,科举考试逐步僵化,演变成了八股文;走报行业也逐步异化,富裕之家还好说,对范进这样的穷苦人家来说,则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
科举考中是喜事,“报子”登门报喜,传喜讯、沾喜气,喜气洋洋之时,主家买肉沽酒、盛情招待,酒足饭饱之后,再打发几个喜钱,也是个吉利的事情。只是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了市场事情就会按市场规律发展,走报行业也不能例外。
开始时,只是进士放榜时,朝廷派人通知考生,考生人在京城,便雇人回乡报喜。到后来,就变成“报子”主动向主家报喜索要赏银,走报范围也开始扩大,会试结果要报,乡试结果也要报,你也报、我也报,大家都来索要赏银,一件好事变坏事。
范进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中举之后,家里先后来了三拔“报子”,他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住的。幸好,邻居们知道他的情况,你凑点、他凑点菜,总算了把“报子”们给应付过去了,老丈人胡屠户又送来了四五千钱,权且当作“报子”的赏银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