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人人谈“癌”色变的时代,体检出息肉或者结节,也会如临大敌。因为息肉、结节、肿瘤这些名词,听着就是癌变的前兆。那么胆囊息肉到底会不会变成癌?是不是要把胆囊“一刀切”才可以?今天,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何明刚来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最为常见的肿瘤样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胆囊息肉根据病理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胆囊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而胆囊腺瘤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据统计胆囊腺瘤的恶变率约为1.5%左右,且发生于息肉的大小成正相关。因此,对于息肉较小患者,如1~4mm的小息肉,无症状,多发的,建议严密观察,对于单发性息肉,尤其有症状,且近期生长较活跃者,主张严密观察,尽早治疗的原则。一些靠近胆囊颈部的单发息肉,只要>4~5mm,尽早手术更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胆囊息肉是否一定要“一刀切”才安全?
不是的!胆囊息肉大多数是良性,即使直径大于1cm的,其癌变率也不到1%。目前临床上倡导利用精准医疗诊断和治疗,通过微创保胆取出息肉,让更多人有“胆”健康生活。
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都应该知道,因胆囊息肉做胆囊切除的患者中,最终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早期癌或有恶变潜质的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不足5%,绝大部分的病理诊断结果是非肿瘤性息肉或者不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
并且,结合胆囊在胆汁酸循环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以及胆囊切除可能引起的腹泻、胆道结石和大肠癌发病率增加等不良反应,专家认为,在越来越追求精准医疗的当下,既能排除罹患癌症的风险,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脏器的功能才是每一个外科医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胆囊息肉患者不要轻易切胆,要根据个体病情,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忽视胆囊息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可怕的。胆囊息肉一旦癌变,特别是侵及肌层或超过肌层,预后极差,有“癌中之王”之恶名。同时,是否癌变与息肉大小未必有关,即便息肉小于10mm,也有恶性之可能。
因此,凡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息肉直径大于1cm,或增长速度过快的息肉以及具有年纪偏大、单发、广基底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还是应及早切除胆囊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