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儿

二楼象女士 2024-11-10 21:03:05

古代王朝的“和亲”,并不像现代人认为的是一种耻辱。实际上,它体现出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说一句不太人道的话,用一两个公主换取无数条壮劳力的生命以及天下苍生的安居乐业,这种政治智慧,甚至说是一种人类的一大发明。

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有必要澄清一点,看似带有屈辱的“和亲”,实际上并不是谁都能“和”的。“和亲”的背后是一种种族观念的认可。换句话说,但凡能够达成和亲的双方,都必须具备一个条件——没有吞并对方的意思或者是暂时没有吞并对方的意思。

和亲是从汉朝的“白登之围”正式开始的。汉朝和唐朝是“和亲”频率最高的两个王朝。拿汉朝举例吧。汉朝和匈奴打得不可开交,并不是汉朝想兼并匈奴,匈奴也没有吞并汉朝的意思。双方的矛盾点是,不约而同地认为,对方的生产力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没有意义。汉朝的观点是,人应该懂得礼义廉耻,应该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定居日子。匈奴人的观点是,人应该放羊木马,逐水草而居,驰骋于广袤的大草原。

史记对白登之围有这样一段记载:冒顿单于的老婆说,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匈奴哪怕是占领中原汉朝的土地,那里也不是我们所能居住的地方,气候环境、生活方式跟我们都不一样。冒顿单于一想,老婆说的对,不如讹点物资辎重更加划算。

到汉文帝时,冒顿单于主动向汉朝申请和亲,汉文帝的意思是不同意,想跟匈奴火拼一把,替先帝爷找回颜面。满朝文武劝阻说,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匈奴居住的是大沙漠,那里都是盐碱地,汉朝占领后,也不能种粮食居住,不如和亲双方休战。

和亲,一开始并不是一种屈辱,而是集合整个王朝智囊的顶级策略。

汉朝的时候,匈奴整天来边境干偷鸡摸狗的事儿,搞得汉朝既生气,也很无奈。按照以往的处理手段,必定是一个字“干”。但汉文帝一朝,对这件事进行了重新复盘,因为这当中牵扯一笔经济账。

放任匈奴继续打家劫舍,汉朝边境的经济和人口损失,永远是一个无底洞,因为越是不管他,他越是因为汉朝怕他,将来他都能蹬鼻子上脸,跑到长安来抢东西。

如果是王师出征的话,偌大的军费开支更是一个无底洞,甚至远远超过匈奴抢走的那些物资,主要的问题是能不能打赢是一个未知数。

无论是打,还是不打,朝廷的这笔开支是免不了的。既然这笔钱非花不可,为什么不主动资助他,只要满足匈奴贵族的日常开支,他们也不会管匈奴人的死活。朝廷能够养得起那么多的亲王,多养几十个匈奴亲王也不是问题。用朝廷养亲王的方式,给匈奴亲王发点“俸禄”物资,让他们别没事骑马到处瞎跑,以此换取边境的和平。

和亲,是在非常时期的一种低头认错的手段,无形中催生出一条顶级的智慧,但和亲到后来也逐渐行不通了。

为什么和亲后来行不通呢?这样从“和亲”进化的三个阶段分析。

汉朝和亲,是在匈奴(外族)思想没有开化,他们不懂什么是礼义廉耻,跟汉朝打架也都是为了钱,为了能吃上顿饱饭。恰巧,此时的汉朝还干不过匈奴,只能用“和亲”的方式,顺带陪送点嫁妆,实际上是给匈奴送点钱,用钱买和平。

唐朝和亲,是建立在唐朝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纵横天下无敌手的时候,这个阶段是外族主动向唐朝提出和亲,希望找唐朝作为靠山,抱住唐朝这条大腿死活不撒手。

宋朝以后,再无和亲。宋朝与汉朝的处境很相似,也是打不过人家辽金西夏,但时空不同,此时的外族已经文明开化,契丹、女真、党项族他们也开始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加上游牧民族生产力有着极大的发展,他们不会为了那点钱,而娶一个汉族的公主,成为中原王朝的女婿。这等于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到宋朝以后,和亲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赤裸裸的岁币和岁赐。同时,游牧民族的野心也在变大,他们的欲望不再是敲诈勒索点钱财,而是养精蓄锐逐鹿中原。

所以,有明粉吹捧明朝时,常把“不和亲”挂在嘴边上,实际上这完全是犟嘴子。明朝想和亲,也没有人跟它“和”,人家女真从宋金时期,已经想的很明白,人家要的是中原天下,不是要中原的姑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