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历时近一年,萤石网络IPO工作终于提上日程。
2021年1月,海康威视(002415.SZ)发布拟分拆子公司杭州萤石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萤石网络)至科创板上市的预案公告。
近期,萤石网络的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公司计划募集资金37.39亿元,将用于萤石智能制造重庆基地等四大项目。
图片来源:萤石网络公告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市场热议,智能家居赛道卧虎藏龙,7成收入来自摄像机产品的萤石网络能否站稳脚跟?
7成营收依赖摄像机产品,取消录像机接入或为云业务?“安防茅”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业务聚焦于综合安防、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海康威视已于2010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截至1月11日,海康威视总市值约4640亿元。
在智能家居赛道中,海康威视虽算不上先驱者但也发力不太晚。2015年海康威视成立子公司萤石网络,正式入局智能家居赛道。
目前,海康威视是萤石网络大股东,持股60%,嘉盈投资旗下的青荷投资为第二大股东,持股40%。
背靠大树好乘凉,成立6年,萤石网络业绩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
2018年-2020年,萤石网络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29亿元、23.64亿元、30.7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2亿元、2.11亿元、3.26亿元。
不过,《洞察IPO》发现,与其说萤石网络是一个“智能家居”类企业,称其为“家用安防”类企业或更为精准。
早在2019年,萤石网络便提出构建1+4+N智能家居IoT生态。其中,1指代萤石云平台;4指代智能监控、智能入户、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4个核心智能家居产品;N则是指在整个智能家居生态里,萤石会导入的一些比较优秀合作伙伴及产品。
但在所构建的1+4+N生态中,萤石网络对“4”智能家居产品的依赖较为严重。且或深受母公司“安防”基因影响,萤石网络旗下产品大多围绕在家居安防方向。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萤石网络近9成的营收均来自于智能家居类产品,其中有近7成来自于智能家居摄像机产品,占比较高。
这一点,从萤石官方旗舰店的产品销量排名中便能看出一二。
《洞察IPO》发现,在众多产品分类中,销售量前几名的几乎都是摄像机类产品,最高一款摄像机产品的销售量在100万+。
对比其他产品来看,萤石智能门锁类产品最高销量的也仅1万+;猫眼门铃类最高为8万+销量;传感报警器类产品最高销量为7000+,断层明显。
图片来源:天猫旗舰店
除上述问题外,相较于优秀的硬件业务,萤石网络的“软”业务则显得差强人意。其中,物联网云平台服务业务的营收占比仅占萤石网络总营收的1成。
而计算机软件产品的收入占比则由2018年的4.18%降至2020年的0.18%,2021年则直接降至0。对此,萤石网络解释称,因公司生产模式转变,故自2021年起将不再发生软件收入。
图片来源:萤石网络招股书
若光从营收结构的角度来看,萤石网络的现状与招股书中“致力于成为可信赖的智能家居服务商及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似乎还有一定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起,萤石网络所出厂的摄像机产品便不再支持硬盘录像机接入。也就是说,消费者只能通过购买云储存服务,或插入内存卡的方式来实现录像回看。
对此,有消费者认为,这是萤石为了推广自己的云储存服务业务。“硬盘录像机属于一次性消费,但是云储存则是每天都有的现金流进账”。
据萤石网络官方平台显示,7天云储存的年费价格为120元/年;30天云储存的年费价格为300/年。对此,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其价格并不划算。
图片来源:天猫旗舰店
所以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选择内存卡储存。不过,《洞察IPO》发现,萤石网络的内存卡产品售价也并不便宜。
以一个1080P的摄像头设备举例,在全天录像的情况下,128G的卡可存储6天左右的时间。根据萤石网络官方售价显示,萤石128G的内存卡售价为299元。
对比行业其他可用于监控摄像的储存卡品牌来看,同等内存大小,闪迪的售价为125元,金士顿的售价为157元,仅占萤石售价的一半。
同时,有消费者投诉称,萤石网络为提高配件产品的销量,存“捆绑销售”的现象。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成色几何?盈利能力存疑,核心产品5成生产来自外协厂商作为一家拟拆分上市的企业,萤石网络的独立盈利能力自然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洞察IPO》发现,现阶段萤石网络的经营仍离不开母公司的支持。
招股书显示,萤石网络前五大客户的营收贡献由2018年的21.89%上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32.97%。其中,母公司海康威视及其关联方对萤石网络的营收贡献占比分别为9.76%、9.10%、17.03%、10.66%,为第一大客户。
《洞察IPO》还发现,业绩稳步增长的萤石网络,其盈利能力却没跟上行业发展的水平。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萤石网络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35%左右,而同期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已经从26.92%增长至39.24%。
图片来源:萤石网络招股书
此外,从消费端来看,萤石网络产品的销售价格也呈现连年下跌态势。
招股书显示,营收占比7成以上的智能家居摄像机单价从2018年的179.09元/个降至2021年6月的151.20元/个,降幅逾15%;营收占比在1成左右的智能入户产品平均单价从699.57元/个降至492.36元/个,降幅近30%。
图片来源:萤石网络招股书
不仅如此,萤石网络的存货规模正不断扩大。
萤石网络的存货账面价值由2018年的7366万元飙升至2020年的5.93亿元。2021年上半年,萤石网络的存货账面价值更是高达9.92亿元,占当期资产总额的32.07%。
存货压力猛增的同时,萤石网络较高的应收账款也值得关注。
2018-2021年6月末,萤石网络的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分别为2.53亿元、4.28亿元、6.12亿元和5.50亿元。
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较高,萤石网络的资产流动性自然也不太乐观。
2018年-2020年,萤石网络流动比率分别为1.26倍、1.33倍、1.59倍,速动比率分别为1.19倍、1.07倍、1.18倍,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
同时,萤石网络的资产负债率也高于行业。2021年上半年,可比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为44.99%,而萤石网络为63.20%。
图片来源:萤石网络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萤石网络在技术、生产等方面还需依赖第三方的支持。
招股书显示,在云平台服务上,萤石网络是以第三方云计算资源为基础,需与中国电信、腾讯云、阿里云等IaaS层云计算服务厂商合作。
在智能家居产品方面,2020年前,萤石网络并未建立独立的生产和采购体系,由海康威视的另一全资子公司海康科技进行统一的原料采购和生产。
即便是2020年自建生产线后,萤石网络仍在采取自主生产、外协加工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以“拳头”产品智能家居摄像机为例,其5成左右的生产力由外协厂商贡献。
图片来源:萤石网络公告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上半年,萤石网络外协加工成本分别为3.22亿元、1.97亿元,其中,外协加工费1.22亿元、7560.45万元,剩余的部分为外协厂商采购的物料。
核心业务依赖第三方,无外乎是为企业经营造成不小的风险性。
行业、政策双层夹击,如何突围?对于海康威视分拆萤石网络这一举动,有业内人士认为,犹如2020年华为将“荣耀”整体出售一样充满着无奈。
2019年10月,“实体清单”影响下,主营“安防”这一敏感领域的海康威视在海外市场受阻。
而此次萤石网络的分拆上市,或就是为了减少母公司海康威视对其的影响,尤其是海外市场。
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曾表示:“在实体清单里面是海康威视,萤石网络并不在清单里,如果我们把它上市,我们能更透明,甚至我们以后在萤石的占比也许会低到50%以下,这是对萤石的保护,在为更多的事情在做准备”。
不过,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智能家居赛道都算不上一个“蓝海市场”。互联网大厂的相继入局,已然成为萤石网络未来道路中最大的阻碍。
尤其是在萤石网络不太擅长的软件业务上。在国内,包括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360、凯迪仕等知名企业早早杀入智能家居领域。国际上,包括亚马逊旗下的智能家居品牌Ring等对标。
物联网平台业务上,萤石网络面临来自Amazon、Google、微软、阿里巴巴等在物联网云平台上的围剿。
即便是为萤石网络贡献大部分营收的硬件业务上,也有小米、华为、苹果、三星等大型科技公司的夹击。
行业角逐如火如荼,萤石网络如何扩大优势并在其中占得一席,便是其接下来亟待思考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萤石网络IPO之际,海康威视又计划起旗下另一子公司的分拆上市进程。
12月30日,海康威视公告,根据总体战略布局,以及子公司海康机器人业务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拓宽创新业务融资渠道,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经营层启动分拆海康机器人至境内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据了解,海康机器人是海康威视旗下创新业务之一,为移动机器人和机器视觉产品提供商,业务主要面向B端市场,产品包括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设备和无人机等。目前,海康威视持股60%。
海康威视报告显示,除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外,海康威视还包括创新业务子公司海康汽车、海康微影、海康存储、海康慧影、海康消防、海康睿影等。2021年上半年,海康威视创新业务占公司总营收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