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浅樽酌海
系列:与戚继光同行
点击此处查阅前文
“是这里了。”戚继光下马立定,抬头看看门楣,确认此处是曹太监的私宅。假扮随从的王璞略微点头,瞟了一眼抱在怀中的剔彩八宝云鹤纹圆盒。
经过通报,曹宅派出一名小厮奉命恭请戚继光入内。他和王璞拾阶而上,每踏一步,便敲出一个笑音,连起来赫然是一句嘲弄:“戚元敬,你在登州祖宅中面对‘忠、孝、廉、节’四字家训孜孜不倦、春诵夏弦的时节,可曾预料今日要去给一个宦官送礼请援?”(注:戚继光字“元敬”。)

在王璞打开圆盒盖子的一刻,来自戚继光心底的一声清响伴随盒内的悬念一并破茧而出:“与宦官礼尚往来又何妨?纵然需我千里逢迎,我也要安之若素,不管对方是何人——无论是此刻为着扶危济困,抑或将来为着‘但愿海波平’, 世间种种爱恨嗔痴、尔虞我诈,我都必须承受!”
曹太监看见盒内一只崭新的苏州茶注,禁不住喜笑颜开,口头上维持着矜持客套:“戚爷登门探访我这失意的刑余之人,我已铭感五内,怎敢受赐如此厚礼?”其实戚继光是置办不起这种东西的。整套礼物由孟玉英提供。此前,她从江南带来的茶注已售罄,为了保护女儿沈安生,又出资从京师的商铺购买这只茶注,价格比自家售价高一倍。
戚继光也不说破,会心一笑,并没有拿些吹捧“御用监掌司”职位的虚话安慰曹太监,只真诚地应了一句:“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况曹公公风华正茂?实不相瞒,在下还有一急事须仰仗曹公公指点迷津。”

他把沈安生的困境告诉曹太监,又说明自己前不久方知庚戌之变期间在城门巧遇的这家浙江商贩竟是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亲戚,故受其委托,恳请曹太监帮忙救援沈安生:“……司礼监的刘公公托人将那孩子接入宅邸相看后,暂放归住处,待他定夺。据咸宁侯府的家丁向那孩子的舅舅透风,刘公公甚是中意,请那孩子随意做一道菜给刘宅送去,试一试她的手艺……在下望低言微,与那位刘公公素无瓜葛,未便贸然造次,全仰赖曹公公出谋划策罢了。”
“嗯……咸宁侯仇府,加上一位司礼监秉笔太监,是太为难远道而来的那一家子人了,换作我,也觉煞是棘手啊!”曹太监皱皱眉,抬手摩挲滑不溜手的下巴,“况且,刘爷与我有共事之谊,我不能拆他婚姻。可是,另一边却要离人骨肉,又是伤心惨目!”(注:明代太监对太监的尊称有时用“爷”。)

戚继光暗想,这曹太监二十多岁做到御用监掌司,确非泛泛之辈,其人分明内心在欢呼戚继光送来一条打击刘太监的事由,口风依然严丝合缝,绝不对戚继光吐露半句关于刘太监的不逊之辞。
他也就因势利导,主动给曹太监送上一架梯子,徐徐言道:“曹公公待同僚隆情厚义,在下心悦诚服。也正因此,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须得力劝刘公公莫结这门注定不和不美的亲事才好。”
曹太监展眼看他,打趣道:“那女孩子虽系令亲家的女子,与阁下却非同姓,莫非,她是令堂为阁下聘定的小星?”(注:小星意为“妾”。)

戚继光顿时面红耳赤,同时感到一股酷烈的杀气正从身后王璞半闭的星眸中劈头盖脑地喷到自己的头顶:“哼!纳小星?他戚元敬敢吗?看我王归真不跟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注:本系列虚构戚夫人王氏名“璞”,字“归真”。)

“哪里哪里?绝无此事。那孩子年方豆蔻,在下年已二十有三,痴长她十岁,唯有兄妹之情而已。况且,在下从无纳妾之意。”戚继光断然否认,面上红晕滚滚,久久不散。方才那句话既是对曹太监澄清事实,也是对王璞赌咒发誓。
曹太监见戚继光本自慧心妙舌,一谈这种话题就变得窘态可掬,倒越发信赖他是正人君子,因狡黠地笑笑:“我不曾敬错戚爷,足下委实目达耳通。此事,且容我慢谋。目下刘宅不过让那孩子随便做一道菜,那就给人家做好了,亲事不成、情义在么!只是做菜的时候,记着我下面的一点子忠告即可,请戚爷听好。近日我方获悉刘某有一禁忌,其本人讳莫如深,因而咸宁侯府必定不知内情……余者,容我慢谋。”
稍迟,曹太监赴义父——司礼监掌印王太监私邸密告刘太监议亲一事。王太监听罢,连声冷笑:“他的事不止这些个鸡毛蒜皮。可惜咱们知情晚了,设若提前窥破他对秉笔太监一职的狼子野心,预先探究其行迹,这些事证早搜罗出来了,管保闹得他竹篮打水一场空……”

王太监说出自己的计策,指示曹太监:“你切勿出面,只管打发亲信去三保老爷胡同,跟姑苏俞相公说,请他在离京之前将此事打点妥当。他虽年轻,做人却是玲珑剔透,同咸宁侯府、尚宝监的交道打得都不差,不会招惹嫌猜……”
不久,王太监和曹太监的托付辗转传入“姑苏俞相公”——俞之彦的耳中。他听清事情的经过,心头莫名“突”地一跳,旋即转身,向混沌的天空投去讥诮的一瞥。
出乎俞之彦意料地,两道清莹的晨晖从记忆细微处闪出,穿破了眼前白漫漫的雾。俞之彦知道,那是沈安生的目光。
他沉思片刻,唤来一员随从,密令其乔装货郎,带上银子外出,按王太监的指点,在城内找到一位名唤“柳多福”的女子,利诱加许愿,教给她一大篇话。

焦点人物沈安生对于各方调兵遣将的情形全然蒙在鼓里,按照王璞转达的曹太监建议,给刘太监做“炒羊肚儿”,把羊肚洗净,切成细条子。母亲孟玉英帮她烧开一大锅滚汤,舅母平翠莲熬热油锅。安生不情不愿地用笊篱兜起羊肚子细条儿,嘟嘴赌气:“多煮一刻,煮得跟皮条儿一样难吃!气退什么‘牛’太监、‘马’太监的!”
“不得胡来!”孟玉英眉毛一拧,劝止道:“你若如此,人家多半猜出你是故意捣乱。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一个咸宁侯仇府,这两层面子可不是我家驳得起的。就听你戚哥哥、戚嫂嫂带来的话行事……”
安生勉强从命,将羊肚条儿焯一焯出锅,倒在一方粗布内,隔着布面扭干汤汁水气,快速倾入滚油锅内爆炒,撒一把花椒、茴香,再洒一点酱油、料酒和醋混合调制的佐料。孟玉英试吃一口,羊肚条儿果然又香又脆,因对安生赞许地点一点头,旋身舀半勺蒜汁、一勺葱油、一勺糖,加到羊肚条儿里拌匀,诡秘地一笑:“呵呵,妥了……”

炒羊肚儿传入刘宅,成为晚餐的一道硬菜。小厮一面给刘太监布菜,一面阿谀奉承:“瞅瞅这色、香、味儿,绝了!沈氏娘子心灵手巧,南北菜式都拿得出手,还能写会算,不比奴婢们睁眼一抹黑的。”
刘太监兴味盎然地夹一筷子品尝。嚼第一口还好,他不自觉地舒展眉头、面露喜色,谁知笑意倏忽散尽,眉宇间挤满烦恼,心里犯起嘀咕:“口感倒是酥脆,也不见葱花、蒜泥,谁知入口以后,我私底下最厌恶的臭辛味居然比明用葱蒜更加浓烈。沈安生那丫头烹饪如此喜用葱油、蒜汁,恐怕她自己也嗜食葱蒜,口气、体味必不清爽,这般秉性、脾气、体质,进得我家宅门吗?”
关于葱蒜的禁忌,刘太监视之为自身的弱点,连同其它弱点概不主动示人,以防他人加以利用。倘若在交际场合遇到喜欢葱蒜之类香辛料的酒肉朋友,刘太监可以忍耐一时,正好塑造自己“随方就圆”的平易随和形象,但对于未来夫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就不能不慎重考虑。

刘太监正自犹疑不定,不防外面街道上鸡飞狗跳地大吵大闹起来。遣人察看,却是他的老相好柳多福寻到宅门外撒泼打滚:“姓刘的冤家,当初你海誓山盟引诱奴抛夫弃子、入住你在‘西院’的别邸,岂料你朝三暮四,玩腻了就把奴一脚踢开!念及旧情,又看你指天誓日,许诺拨付五千两养赡银子、照顾奴一生周全的份上,奴忍气吞声。可你说的话当真半点也不能信,五千两迄今为止只兑现个零头。就这么着听说你还要娶妻啊,传言是个尚未到及笄之年的小丫头,是不是?你也下得去手!哪户人家上当把女儿嫁给你啊,那真是倒了八辈子霉……”待刘宅的奴婢出来劝阻,柳多福又跑去其他街巷,沿路哭骂不休,把同一篇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宣扬。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夜之间,这件丑闻变成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加上王太监、曹太监一干人扇阴风、点鬼火,内府二十四衙门人言啧啧,什么“内官家(太监)蓄养姬妾司空见惯,始乱终弃就不对了。况兼身为秉笔太监,本应为人表率,反倒出乖露丑”,又是什么“前头妇人的遣散费还赖账不给,这边忙着骗取年仅十三岁的小丫头,委实令人齿冷。蔡公公也有看走眼、用人失察的时候”……闹得刘太监颜面扫地,连累他的靠山——司礼监提督蔡太监、尚宝监许太监的面子也十分挂不住。
戚继光听到这些消息,装作充耳不闻,全神贯注地撰写《御寇方略》,静观事态变化。

那边蔡、许二阉无法置身事外,联袂召见刘太监,痛斥道:“你新近上任,椅子不曾坐热,万万不容有失。只因拖欠一个妇人的养赡银不给,因小失大,糊涂之至!还不快舍财消灾,堵住悠悠众口。”
“是……”刘太监不知如何应答,只是条件反射似地唯唯认错。他固然理屈词穷,却也有苦难言:“为了争夺秉笔太监的职位,先前不是已经孝敬一大笔积蓄给您二位了吗?后续各处打点、娶妻成家……花钱的去处比比皆是,因此推迟向柳氏偿付银子。原与她约好,等我一年半载,赚个盆满钵满,届时自然万事亨通。不想那粉头按捺不住,横生枝节……”
左思右想,刘太监感到眼下最明智的选择是暂缓议婚,紧急腾挪出一笔银子,了结与柳多福的感情纠纷,以息事宁人。横竖沈安生并非上佳之选,不如慢慢挑选,另择嘉偶,也省得落一个“骗娶幼女”的骂名。

在各方角力的罅隙里,沈安生第三次化险为夷。离京前夕,戚继光悄然造访曹太监私宅,致谢兼辞行。
曹太监的态度出奇地谦逊,仅仅拜托戚继光一件事:假如一位名唤“俞之彦”、字“鸣谦”的苏州籍商人在登州地面遇到麻烦,请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手:“……令妹之事,俞相公居功至伟。他行事一贯蹈矩践墨、奉公守法,是不会让戚爷为难的……”曹太监、王太监一帮人与俞之彦互为奥援,此次借后者的财力攻讦刘太监、蔡太监,当然也要有所回报,将俞之彦引荐给戚继光,便是曹太监支付给俞之彦的对价之一。
“俞之彦?”戚继光和扮作随从的王璞心中一动。安生曾详细忆述俞之彦、陈三巧在扬州救助她的情形。但他们没有对曹太监透露前情。
说曹操,曹操到。戚继光夫妻二人步出曹宅,绕过几条街道,蓦然看见方才谈论的那个人——俞之彦竟从对面走来,也不知是往曹太监家去,抑或在走访其他高亲贵友的路上。他同安生、戚继光及王璞,仿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兜兜转转,又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

视线相触,双方自然而然地互通姓名,寒暄数语。戚继光含蓄地替安生转致谢意。俞之彦隐晦地点一点头,口中却谈起别的事:“阁下进呈《御寇方略》,小可有所耳闻,更听说兵部计主事(计士元)嘉许足下‘留心韬略,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苟。才猷虎变,当收儒将之功;意气鹰扬,可望干城之寄’,心下着实钦佩。今日得有一面之荣,幸甚。”他说着“三生有幸”的话,语气、神情却是有礼有节,并无“五体投地”之意。(注:“小可”为明朝人的一种自谦称谓。)
戚继光暗自赞赏俞之彦的风度,也轻描淡写地回应道:“足下过誉。承蒙计主事美言,在下不胜惶恐。在下草拟《御寇方略》,未敢以‘干城’自诩,不过思量着,不管这‘方略’有无用处,有所作为总比无所作为好一些,如此便堪慰愚心了……”

闲言少叙,两人就此别过,再度分道扬镳。王璞悄声对戚继光说:“这俞相公教养非同一般,不像普通的商人。若说他是官宦人家子弟,我也相信。”
戚继光直视前方,少时,轻轻地回答:“很快就能知道。”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俞之彦未来还会走进他的世界。
“是的,我很快就能看到。”俞之彦回首确认戚继光和王璞已走远,嘴角挑起一抹揶揄的浅笑,“戚元敬,这样黑白颠倒的世道,你救得活吗?‘有为’好过‘无为’,但‘无为’又好过‘乱作胡为’啊……”换心曲,“一定要离开这里,离开!”(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浅樽酌海,又名细雨丝竹,毕业于南京大学,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热爱“用文字画画”,创作的唐代历史背景小说《神探王妃》1-4册已出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