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平见义勇为细节披露,不仅救下日本母子,还让更多人免受伤害

栗頿 2024-06-29 16:00:36

前段时间日本母子在公交车站被持刀伤人的凶犯刺伤一事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胡锡进连发三文对凶犯表示谴责。

在对凶犯进行谴责的同时,还有不少网友关注那名见义勇为的女乘务员,当时由于她挺身而出这才救下了日本母子,也让警方顺利的将凶手捉拿归案。

当时日本女子虽然也有受伤,但只是轻伤,而这名舍己救人的女乘务员则受伤严重,躺在地上等待救援,最终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那么这名女乘务员情况如何?她又是如何见义勇为的?

胡友平

见义勇为

救人的这名女士名叫胡友平,是苏州本地的人,在日本学校的校车上当校车引导员,带领学生上车下车,今年的她已经55岁了,再干几年就能够退休了。

2024年6月24日下午,她照常坐在校车上送学校同学回家,家长们也在家附近的固定位置接孩子放学,却没想到在公交车停靠在高新区的一个公交站时却突发意外。

一位持刀的男士站在公交站牌下等候坐车,当孩子被家长接着后,持刀之人就向着一对日本母子冲了出来,拿着刀就向他们的身体刺了过去。

作为校车引导员的胡友平见状挺身而出,从凶手的背后牢牢的抱住他,试图阻止凶手的行为,可是男女力量悬殊,再加上胡友平年纪大了,体力比不上中年男士。

虽然拖住了凶手,阻止了他对周围人的行凶,但也因此让自己成为凶手的目标,被凶手连刺数刀,受伤十分严重。

当场的人及时拨打了救护电话和警方电话,在相关部门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了事情发生地,成功将凶犯捉拿归案,也将受伤的三人带到医院进行救治。

受伤严重

当时的两位日本人受伤并不严重,其中一位当天就出院了,还有一位经过治疗已经没什么大碍,无生命危险。

可是我国那位舍己救人的女性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受伤严重被送往医院抢救,医生用专业知识拼命抢救,仍旧没能救回这名女性。

胡友平为这次见义勇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苏州市为了表彰她的英勇事迹,授予她“见义勇为模范”的光荣称号,同时在场的人们也为她表示感谢,因为没有她的挺身而出,恐怕受伤的不仅仅是那两名日本人,还会有更多的其他人受伤。

她拯救的不仅仅是两个人,而是同在公交车站牌的百姓,倘若没有她,后果将不堪设想。

苏州市民对这起持刀伤人事件表示愤怒,认为凶手应该付出应有的惩罚,同时也为胡友平的离世而感到痛心。

日本驻华大使馆也对胡友平见义勇为的精神表示极大的赞扬,也对中国民众的善良与勇气表示肯定。

但还有人为胡友平感到不平,认为她因为救日本人而离世比较可惜。之所以会这样想,也是因为中日两国曾经的历史导致的,虽然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曾经的日本人对中国先辈们造成伤害却是事实,这在中国民众心中是一道抹不去擦不掉的伤疤。

当时在场的那么多人,为什么年过半百的胡友平会如此英勇的挺身而出呢?

或许是出于她的母亲本色吧。作为一名55岁的中年妇女,虽说见过的世面不少,但是像这种持刀杀人的事件还是极少情况,普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怕腿都吓软了。

她却能够挺身而出,恐怕当时她心中所想是保护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花朵一般的孩子因此受到伤害,做出如此行为是出于她的本能。

三次发文

对于这件事情,胡锡进也是十分关注,连发三文强烈的谴责凶手。原本以为大众看到他的文章会对他持认同态度,却没想到大家认为他的言论有些过于激动了。

他先是对这起事件的凶手进行谴责,然后将此事联系到中日关系上,表示我们两国将会保持和平友好的态度,欢迎日本人在华生活。

之后又继续说这件事情是偶发事件,并非是针对日本人事件。可是这句话之后,他又拿出曾经一起针对美国进行刺杀的事件举例,虽说他口口声声说的是这是偶然情况,可是却讲述了针对情况,他的言语似乎是偏向着日本人。

好在之后他又对那位挺身而出的女性进行赞扬,说她是英勇和善良的。可是在文章的最后他又再次提到了中日现如今的紧张关系,生怕此次事件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影响。

先不说别的,就拿此次事件来说,一共受伤者为3名,两名日本人都是轻伤,我国那位女性却失去了生命,从此应该就能知道这并非是一起针对日本人的事件吧,不然中国人又怎么会受伤。

再说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相貌是比较相近的,如果穿着相同,很难会分清究竟是中国人和日本人。

中国人在国外出事也不见胡锡进如此激动的发表评论,怎么日本人一出事,胡锡进就如此激动了呢,这也实在是怪不得别人对他议论纷纷,实在是他做事有点过于偏袒日本人了。

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

不少网友都表示胡友平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女性,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本能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令人佩服。同时也让不少人想到,倘若是中国人在外国发生此类情况,又会如何呢?是否会有外国人挺身而出呢?

还有人就中日关系做出了评价:现在这个世道中,中日两国人民还是应该友好相处,世界和平家园才能发展,胡友平市民的见义勇为值得称赞,安息吧!英雄!

国家应该和平友好的发展,这是符合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阅读: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