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十块钱,买了微信朋友圈“人设”

松柏之青 2022-11-23 08:06:41

如今,发微信朋友圈,不只是晒生活那么简单了。

作为线上交际平台,微信已经嵌入大众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微信朋友圈则成了发布信息、展示生活的广场。可微信好友越加越多,大部分是彼此认识,但又不熟悉的“半熟人”。很多人未曾谋面,全靠在朋友圈留言互动。以貌取人?现在已经是以“微信朋友圈印象取人”的天下。你的品位、爱好、日常,都可以通过文案、图片和视频展示出来。不露脸也没关系,观看者会“脑补”你的形象。这让一些人感到焦虑,也让一些人看到了机会。

-01-

微信朋友圈:你想怎么“演”?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人生就是一场表演,社会就是舞台。”每个人都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今,这个舞台延伸到了微信朋友圈。分组功能,为表演提供了分众舞台,让“一人多面”成为可能。

先对好友进行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在不同的群体里呈现出自己不同的样貌,打造不同的“人设”。比如:——晒晒作业和笔记,你可以是“家人老师”分组中勤奋好学的好孩子;——下班后发一张凌乱的办公桌相片,你就是“领导同事”分组中努力工作的好员工;——与此并行,你还可以是“亲密朋友”分组中放飞自我、能玩会吃的达人;……怎么“演”好,是个大学问。网友“Daniel”在南京的一家企业做销售工作,“我以前发朋友圈不讲究,喝酒撸串啥的随便发,也不分组,但自从干了这行,觉得朋友圈有学问,要小心翼翼发圈。”他把朋友圈分了四个组:家人、同学、客户和其他人。“家人组”里,他一般发“平平安安和岁月静好的内容”;在“同学组”里,他会发吐槽和搞笑的内容;“其他人”这个组,基本啥都不发。“最需要经营的是客户组,不能肆无忌惮地发内容,要维护好别人对我的印象,让他们觉得我可信可交。这关乎工作,我把朋友圈当成一个媒体来运作。”一波儿操作下来,忙得不亦乐乎,“秀”不好也容易翻车。“有一次因为和同事交接失误,导致业务提成少了一万多,我想发同学组吐槽,结果手抖勾了客户组,过了五分钟才发现,赶紧删了,显得我斤斤计较似的。”苦于文字水平不行,“Daniel”经常上网找攻略,在豆瓣的“朋友圈经营指南小组”,他找到共鸣。那里聚集了近1.9万网友,每天都在探讨如何经营、丰富自己的朋友圈。在小红书上,关于如何经营朋友圈的攻略超过两万篇,“Daniel”经常复制粘贴现成的文案发圈,在客户中“刷一下存在感”,但总觉得“图片拍得不好”。

-02-

朋友圈里隐藏的“私人定制”

需求就是商机,在一些电商平台上,经营朋友圈成了一门火爆的生意。很多商家出售“朋友圈人设打造”服务。央视网记者以客户身份,从几家网店购买了“人设打造”服务。其中一个对接人把记者拉进了一个百余人微信群,之后每日不定时向群里发送图片和视频,多为健身、美食、自拍、养生等场景,偶尔还会发风景、豪宅、豪车、酒店、账单、办公环境等场景。看似是普通生活照和视频,却总在不经意间显露着才华、品位和生活方式。不会写文案也没关系,有人为你写好了。对接人表示,自己朋友圈的文案,购买者可以自取,用来搭配图片。图片和文字没有版权问题,都是团队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和图库里扒下来并加工而成。“买了干什么用,我们不负责,有人用来发朋友圈,比如相亲、维护客户关系,或者给别人看。有人舍得为个人形象花钱,就像穿衣戴帽、美容护肤一样。”还不满意?那就私人订制。一家网店销售人员表示,还有高级别的服务。顾客想要展示什么,店家不再漫灌式发图,而是“一对一”解决客户的具体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做图和代写文案,配合客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展示需求。

-03-

印象管理,不能失“度”

玩着玩着,怎么味道变了?大部分人发朋友圈,是为了写出真情实感,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寻求互动来维护关系,不失为一种网络时代高效的社交模式。不过你看到的云淡风轻,也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数字化展演”。线下的舞台,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演出场所,直面观众,演员扮演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角色。后台是观众看不到的区域,演员在这里化妆,为登台做准备。这种逻辑,在社交媒体上同样适用。微信朋友圈是舞台,微信好友就是观众,为了维护形象,“表演者”为了自我呈现,会采取措施,进行印象管理:在“后台”P图,字斟句酌精编文案,之后发到“前台”——朋友圈,呈现给“观众”。这些“观众”通过朋友圈分组被遴选出来,并隔离开来。“观众”也会通过发布者朋友圈里碎片化的内容,逐步勾勒出他的形象,调整对他的印象和态度。“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假装,通常一个人会成为他所扮演的角色。”这是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对“表演和真实”之间关系的看法。对普通人而言,印象管理,适度就好,应根据自身的习惯和定位,保护好隐私,合理把握自我呈现的度。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点赞,过度在意朋友圈“人设”经营,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印象维护中,以至于迷失自我。比如当你发现,自己打造的某个“人设”更受欢迎,更容易获得点赞,更方便开展业务,就很容易在“人设安全区”中躺平,不敢尝试新事物,难再发现新的自我。还有人担心现实中的自己,不如朋友圈打造的“人设”完美,得不到朋友圈好友的点赞,担心自我塑造的形象崩塌,或尽力掩饰自己,或向“人设中的自己”靠近,甚至沉浸于朋友圈中的假的自己。这些都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和更多的焦虑。还有个别人,借用他者的素材发朋友圈,营造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氛围。如果出于自我鞭策的目的,那倒也无妨。值得警惕的是,有人出于利益目的,为树立所谓高大上的个人形象,打造虚假“人设”,引导“观众”对其产生错误判断,然后实施误导、欺骗行为。潜在的危害,值得警惕,需要观者仔细甄别。朋友圈虽好,但不能失去警惕。社交媒体上渴求关注没有错,“人设”也可以有,但别变味儿、走形儿、让本我成为“镜中我”的附庸,甚至触犯法律。别让自己的生活,毁在朋友圈的“人设”上。生活的真正核心,是好好经营自己,敢于面对自己。在真诚面前,什么“人设”,都是浮云

0 阅读:8

松柏之青

简介:发布老年信息,提供老年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