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汕尾热闹无比。根据大数据测算,2024年国庆假期汕尾接待游客总数41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5.56%。
因独具特色的“跳岛游”IP、激情澎湃的帆船帆板项目、精彩纷呈的沙滩湖畔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汕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其中,位于汕尾陆丰市的“飞奔伏羲一号——巡游牧场看风电”是此次最具特色的文旅项目之一。10月1日起,当地把“飞奔‘伏羲一号’——巡游牧场看风电”纳入“跳岛游”启航系列活动中。
游客从陆丰碣石中广核码头出发,行船约一小时,便能在后湖风电场海域见到全球单体最大的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下称“伏羲一号”),开启巡游海洋牧场、观览海上风电之旅。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这个组合大胆且创新,如今通过了首次假期考验,这个组合与海洋文旅将碰撞出更多新火花。未来,将会有更多游客登上“伏羲一号”,开启巡游牧场看风电之旅,为陆丰、汕尾的文旅发展提供更多特色化、差异化选项。
伏羲一号。陈保良 摄养殖与旅游将同步配套完善
国庆前夕,当地便把“伏羲一号”纳入到“跳岛游”启航系列活动中。此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规划。
根据规划,“伏羲一号”投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投产3年后,随着汕尾陆丰后湖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项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将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陆上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也将同步配套完善,届时总养殖水体预计达到30万立方米,年产量跃升至4500吨,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18万人次,综合年产值约4.5亿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800个。投产5年后,汕尾风渔融合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将形成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有力推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预计综合年产值达到百亿级,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万个,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可以看出,休闲旅游是“伏羲一号”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10月6日,“飞奔伏羲一号——巡游牧场看风电”体验活动正式启动,报备检查人数、佩戴安全装备、做好安全措施……开船前,渔船负责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执行工作,确保每位游客都做好安全措施。
伏羲一号。陈保良 摄“我们从码头到‘伏羲一号’平台要一个多小时,平时是负责运输的相关工作人员过去。”据负责出海运输的老师傅介绍,“伏羲一号”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他们平时出海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这是他首次驾驶载满游客的船驶往平台。
当日,游客从陆丰碣石海岸码头出发,约一小时后在后湖风电场海域登上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巡游海洋牧场、观览海上风电,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观光之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一同参观了“伏羲一号”,了解其网箱养殖、光伏和风力发电等功能,近距离感受新能源的澎湃力量,领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壮丽风光。
当日天气晴朗,看着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徐徐转着,海水清澈湛蓝,不少游客掏出手机记录下了这美好时刻,还开启自拍打卡模式。
游客黄先生便是其中一员,他说:“有幸参观了‘伏羲一号’海洋牧场,让我见证了强大祖国的新成果。这次不仅实地观看了海洋强市的新工程,也看到了陆丰、汕尾海洋发展方面新的希望。”
和黄先生一样,参观过“伏羲一号”的游客都有共同感受——震撼。这份震撼既来自这个庞然大物本身,也有对科技的敬畏。
首批游客登上“伏羲一号”。陈茂辛 摄“没想到有一天我能在深远海上,站在一个这么平稳的平台上,近距离看到风力发电,还能亲眼看到海洋牧场。这些都昭示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太震撼了!”游客王女士感叹。
据悉,“伏羲一号”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不仅可以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还能把风能利用起来,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创新发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初“伏羲一号”正式建成投运,并完成了首批养殖鱼苗投放。
未来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
“伏羲一号”建成投运以来,便极受欢迎。一批批专家学者、工程人员、媒体记者先后登上该平台,感受大国重器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10月6日开通的两个海洋工程船体验航班,20多名游客和记者游览了中广核海上实验室和海上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还现场观看深海大龙虾的养殖流程,游览气势磅礴的海上风电场,了解汕尾海洋工程的情况,现场感受汕尾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是由于“伏羲一号”本身自带热度。
伏羲一号。 陈茂辛 摄提及海上风电,大家并不陌生。海上风机可以将海洋上的风转化为电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如今,海上风电平台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养鱼。这是“伏羲一号”的最大魅力,既能产生绿色能源,也是一座“蓝色粮仓”。
“伏羲一号”工程师骆良平介绍,相较传统养殖平台在太阳能发电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依赖柴油发电机组,“伏羲一号”能够实现100%绿色用能。
同时,“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不仅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还是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科研示范项目。
这些全球领先的标签,也让市民游客对“伏羲一号”充满更多好奇,更想实地游览,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力量。
此前有人曾质疑,“伏羲一号”在风大浪急的深远海上,真的能实现游览观光吗?
这个国庆假期,“伏羲一号”经受住了考验,用实力证明在该平台上很安全、很有趣,也进一步展现了未来发展海上旅游观光的可行性。
早在设计之初,“伏羲一号”便预留了观光区域。如今这一概念已然成为现实,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让其更好地行之有效,还能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伏羲一号”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们的航线还不是很多,所以能登上平台的游客数量比较有限。未来我们将增加一些航线,改善出行方式,进一步做好安全保障,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也期待有更多人能登上平台,和我们共同感受‘伏羲一号’的魅力。”
伏羲一号。陈保良 摄2023年8月25日,“伏羲一号”项目在陆丰市碣石镇海域正式开工;2023年12月10日,网箱上部组块在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广州打捞局新会基地正式开工建造;2024年9月4日,网箱正式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2024年10月6日,“飞奔伏羲一号——巡游牧场看风电”体验活动启动……
未来,“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将逐步形成,陆上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也将同步配套完善,年接待游客量18万人次的目标正一步步从规划走向现实。
记者体验
登上深远海“伏羲一号”平台,“感觉和地面没区别”
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个行程。
此前看过很多关于“伏羲一号”的报道,尤其是今年9月初正式投放时,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很想实地看看这个庞然大物。
国庆前夕,我终于有机会可以乘船出海。
说到坐船,其实也有一些波折。彼时,“跳岛游”启航系列活动之“飞奔伏羲一号——巡游牧场看风电”还未正式启动,想要前往平台,需和工作人员乘坐海上风电运维船。而运维船的出海时间不固定,视天气、物资等情况而定,加上那几日天气状况不佳,我们等了近半个月才有出海的机会。
我和同事从汕尾城区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抵达陆丰码头,乘上了运维船。和我们同船的有工程师、科研人员等,他们有的当日返回,有的拖着行李箱,会在平台上住上几日。
签字登记信息、穿上救生衣、戴好安全帽,开船前渔船负责人员按照安全标准执行,确保我们做好安全措施。
运维船虽然体量大,但由于深远海风大浪急,船只非常摇晃,一个小时的航程让我不免有些晕船。
不久后同事拍了拍我,示意我快到了。此时距离海岸已经很远,从船舱的窗户向外望去,一排又一排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海面上,比肩而立、随风而转。
“看到了吗,那个就是‘伏羲一号’!”一名工作人员说。
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看,随着船只持续前进,“中广核汕尾风渔融合示范项目综合实验平台”几个大字越来越近,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伏羲一号”。
浪有些大,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顺利登上了平台。“感觉和地面没什么区别。”这是登上平台后我的直观感受,终于不晃了。
工作人员告诉我,之所以能这么平稳,是因为平台的地基打到了海底。
走在养殖走道上,两边分别是上建平台,脚下是网箱主体结构——这便是“伏羲一号”的构成。
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采用主腿打入6桩导管架,导管架结构包含附属结构重约3000吨,桩长约66米,6根桩总重约1552吨,确保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上建平台由试验甲板、机械平台、生活平台、登乘靠泊平台和养殖平台等多个部分组成,平台最顶层安装了太阳能板,可为“伏羲一号”供电。
两个上建平台非常高,工作人员介绍,二者高度在25米左右,差不多有八九层住宅楼那么高。
同时,水下网箱深度约30米,可见网箱深度也有八九层楼高。网箱有6.3万立方米的水体面积,里面正在养殖的是九月初首批投放的波纹龙虾苗。
我从养殖走道上往下看,网箱上面拉了一层网格,交错纵横,水下则是一个个吊笼。
工作人员告诉我,吊笼是垂直多层的,大约50个吊笼可铺满一层。如果在水下垂直挂满整个网箱,吊笼总数将达三四百个。首批投放了80个吊笼,每个吊笼里有六七百只波纹龙虾苗,养殖周期是4个月。
9月初,首批波纹龙虾苗完成投放。参观期间,工作人员带我逛了一圈平台,生活平台上设置了卧室、厨房等,供管理运营作业人员居住生活。当然,毕竟平台在深远海,不能和陆地相比,工作人员的条件相对简陋,厨房里储备了很多面条、粉丝等速食型食物,会议室也比较简单。
机械平台上则有很多黑科技,这也是“伏羲一号”的关键构成。在中央集控室,所有设备信息都在这里集中呈现,一个中控台就能掌握整个平台的信息。
在深远海,可能会担心手机没有信号,但在“伏羲一号”上完全不用焦虑这个问题。当即我拿出手机上网,发现刷短视频和朋友圈不成问题,工作人员休息之余也能上网解解闷。
除了风机的转动声,还能听到海浪声,以及机械的运转声,整个平台安全有序。
非常壮观!即便之前看过很多次“伏羲一号”的图片和视频,可当我站在平台上的那一刻,还是被深深震撼:原来25米多的平台有这么高,原来“伏羲一号”这么大,原来设备是这样运转的……
眼前的一切对我来说都非常新奇,震撼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感慨于汕尾的发展,感叹于科技的力量。
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网箱平台、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原来这就是风渔融合,全球领先名不虚传!
项目简介
“伏羲一号”总投资2亿元
可抗击17级超强台风
“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
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该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
针对该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海况环境,中广核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该网箱平台采用整体式布置,连同其内部电气设备均在陆地上建造,组装后整体运输和水上安装。其设计和建造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的网箱平台,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网箱,“伏羲一号”网箱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活鱼保鲜驳运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既保障了整个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也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
南方+记者 汪旭莹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