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后统计,打不过志愿军的原因:太多人被中国人打成了精神病

小船漂泊港湾 2024-12-06 22:15:08

74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役,不仅给美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联合国军的其他参战国家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其中,英国的反应最为强烈。

英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做过一次统计,据说,他们军队当中的许多士兵,包括王牌军队里的士兵,都被中国志愿军打成了精神病。

一提起朝鲜战场,他们甚至会出现应激反应。

英国士兵当年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被打出精神病的说法?

朝鲜战争本来只是南北朝鲜之间的一次内战,但由于联合国军的干预,这场战争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味道。

联合国军的组建由美国牵头,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派兵响应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是积极性最强的。

其实参战对于英国而言并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耻辱。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还是能够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东西南北,甚至就连美国都曾经是他们的殖民地。

那个时候,英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得看英国的脸色过日子。

大概是盛极必衰,到了一战之后,尤其是二战进行之后,美国迅速崛起,在冷战格局中和苏联平分秋色,至于英国则快速衰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发展本国经济。

所以英国在朝鲜战争中对美国的响应,其实代表着英国自己的衰落。

他们明明知道规避战争才是最明智的行为,但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固,为了能够从美国那儿得到更多利益,他们不得不听从美国的差遣。

这种完全不是发自内心的作战动机,导致英国士兵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战场,无法适应朝鲜寒冷的环境,与此同时,内心也不明白,自己前来作战,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战场上的其他士兵,有的人是为了保家卫国,有的人是为了弘扬正义与公道,而有的人是为了满足侵略的野心,谋取更多的利益。

那么英国呢?

就算朝鲜是块诱人的蛋糕,英国能分到的部分,也绝对不会太多。

更何况,这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我们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英国军队当中,有的士兵一边承载着良心的谴责,一边助纣为虐。

对参战目标的迷茫,以及对自我认知的不明确,这导致英国士兵在战场上反复被生死拉扯。

久而久之,军队中有人出现精神崩溃的情况,这当然也非常正常。

而且,精神崩溃这件事是具有传染性的,它就像扩张性极强的病毒一样,今天可能只是影响一个人的状态,到明天就会影响一个营,一个团,甚至一整支部队。

朝鲜战争进行到1950年12月,哪怕刚刚过了几个月的时间,算不上漫长,但不少英国人已经产生了回家的想法。

当他们不可抑制的思念故乡时,他们在战场上的战斗力自然会跟着下降。

而真正与中国志愿军交火,尤其是双方争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英国士兵受打击的情况就更加显著。

在不少英国老兵的回忆录中,这一点都被他们进行过重点阐释。

他们对于志愿军形象的回忆,听起来更是夸张至极,类似地狱,魔鬼,杀神,这样的词语全都被他们用上了。

说来也是好笑,中国志愿军参战,完全是为了和朝鲜守望相助,也是为了捍卫国家的安全,和英国军队参战的目的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真正该被称为魔鬼的人,竟然把对方称为魔鬼,恐怕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吧。

除了对战争目标的迷茫之外,导致英国士兵精神崩溃结果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志愿军的英勇无畏。

钢七连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在朝鲜战场上,七连和英国王牌军队皇家来复枪团的第一营狭路相逢。

一开始,七连并没有摸清楚对方的底细,直到双方彻底交上火,他们才明白碰到了硬茬。

不过即使对方再强大,七连志愿军战士的心中也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阵地绝不能在自己手上丢掉。

于是他们一边派人想办法联系大部队,一边拼命拖住英国军队的脚步。

一个连的兵力对上一个营的兵力,再加上志愿军本身就有亏损,双方的条件悬殊可想而知。

但哪怕是在差别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七连打到只剩下最后几个人,他们依旧死死守住阵地,没有让英国士兵的脚踏过一步。

连长牺牲了,还有副连长,副连长牺牲了,还有指导员。再往下数,班长,小组长,打到最后一支队伍根本就不成建制。

但英国士兵愣是没有想到,如此简陋的中国军队,依旧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挡在他们前面。

每当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发起进攻时,志愿军队伍里总会传出冲锋号的声音。

这个声音听在志愿军的耳朵里,如同强大的激励,但听在英国人的耳朵里,就如同索命的号角。

他们根本不知道,伴随着冲锋号一起来到自己面前的,到底是肉体反派的战士,还是坚不可摧的钢铁。

而且冲锋号总会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志愿军的援兵部队已经到来。

在现实和心理双重压力的束缚之下,英国所谓的王牌,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有美国士兵曾经在回忆录中描述过双方交战的情况,他写道,在看到阵地前面燃起熊熊大火的时候,一丛又一丛的中国士兵,他们的生命会消失在大火里。

但总会有那么两三个人从大火里冲出,带着满身的火焰扑过来,就算子弹把这群人打个对穿,他们的脚步也不会停下。

志愿军在美国人的回忆中是这样,在英国人的回忆中应该也大差不差。

地狱里的修罗,大概也不过如此,当然,这只是他们眼里的修罗而已。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这群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就像国歌里唱的那样,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他们在战场上的挣扎,咆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都是为了守住背后的国家,背后的人民。

这份信念,以及这份强大的动力,英国士兵,包括整个联合国家的部队,都没有办法完全体会。

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被这超出生理极限的战场情况所震撼。

站在英国人的视角来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就连自己的王牌部队都没法和志愿军硬碰硬,更别说是普通建制的队伍。

既然打来打去,失败已成定局,那么再继续打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英国士兵越来越怀疑自己,所以他们被打出精神病,还真不是夸张的说法。

没有目标,看不到意义,找不到价值,加上战场上情绪紧绷,对手又过于强大,英国士兵很难不疯。

不过如果仅仅把失败的原因归咎到士兵变成精神病这件事上,那英国就难免显得太过浅薄。

其实双方最大的差距,并不在武器装备上,也不在物质条件上,而在人上。

哪怕再过几十年,英国可能也无法理解,中国志愿军为什么会和碉堡同归于尽,为什么会用膛的子弹,为什么能在烈火焚身中一声不吭。

当所有不利条件都摆在眼前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能克服障碍,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

[1]张阳光.抗美援朝旧事[J].党史天地,2003,(07):38-39.

[2]金东辉.军号声吓退了英国王牌军[J].老同志之友(下半月),2020,(11):7-7.

1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