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足迹遍神州《山西行》之三|王小平感恩日记

同广文汇 2024-06-02 22:20:48

感恩回顾与展望《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文化巡源》之山西篇(3)

山西省:简称 “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截至2023年9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 ,分别是: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有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合计117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2023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

地理环境——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

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

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

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

山西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 80%。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资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历史沿革——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山西是华夏文明的直根。素有“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西周时,山西中南部是十余个诸侯的领地;春秋时期,晋国包括今山西中南部;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唐朝,山西是唐的“龙兴”之地,太原是大唐王朝的“北都”。宋代,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山西为元朝“腹地”之一。此后,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山西还是革命老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同年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各地市 人文地理——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太原市: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下辖6区4县;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为543.50万人。是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其中,小店区是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

太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的历史古城。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太原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太原文庙、晋阳古城遗址、娄烦古城遗址、山西督军府旧址、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晋祠、永祚寺、双塔寺、蒙山大佛、太原古县城、天龙山石窟等。

太原八景(古晋阳八景):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怪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

太原市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得名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8年)设置的太原郡,“太原”意为“大平原”。太原是汉文帝刘恒的龙潜之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恒被封为代王,都晋阳。

太原是李唐王朝的大本营和根据地;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后李氏于晋阳起兵,一举灭隋。

大同市:大同是中部地区重点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截至2022年,全市下辖4个区、6个县,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0.0万人。

大同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平城遗址、云冈石窟、大同古城 、北岳恒山、大同长城 、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九龙壁等,是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

大同市还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建城始于赵献子十三年(公元前411年)的“平邑”,建城史超过2400年。“大同”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设置的大同军节度使。

大同是北魏都城、辽合金的西京陪都,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北魏是大同最繁华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正如余秋雨在云冈石窟题写的石碑所说:“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下辖2区3县1县级市,总面积10625平方公里,平鲁区是山西省面积最大市辖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59万。

朔州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应县木塔、崇福寺、广武汉墓群都等。

朔州因位于中原北部靠近草原大漠得名,朔为北方之意。三国名将张辽是雁门郡马邑县(今朔州市朔城区)人,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是朔州善阳县(今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关露是朔州市右玉县人。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接河北,西接陕西,是山西省唯一东西横贯全省的地级市。下辖1区12县1地级市,忻州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269万。

忻州市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等知名旅游景点;拥有“摔跤之乡”、"中国八音之乡"、“中国杂粮之都”、“双拥模范城”、“中国观光旅游投资竞争力百强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

忻州市著名的名胜古迹还有:忻州古城、南禅寺、石鼓寺、徐向前故居、忻口战役遗址、洪福寺、华严寺、秀容书院、延庆寺、北城门楼等。忻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近1800年的建城史。

西汉著名女诗人、班超和班固的姑奶奶——班婕妤是雁门郡楼烦县(今忻州市宁武县)人, 阎锡山是忻州市五台县人。平型关位于忻州市繁峙县与大同市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因平型关大捷而名扬天下。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夹在山西、河北两大省会城市之间,下辖3区2县,总面积4559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32万,是山西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辖区最少的地级市。城区、郊区、矿区都是少数非典型性县级通名,阳泉市矿区是山西面积最小的县级行政区。

阳泉古称“漾泉”,因古代大阳泉村有多处泉水自平地涌出而得名,后谐音为阳泉。

阳泉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娘子关最早为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阳公主所筑,现存关城建于明代。藏山旅游景区,冠山书院,石评梅故居,梁家寨温泉,还有以百团大战纪念建筑群体为主的狮脑山森林公园。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吕梁山脉中段,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下辖1区12县2县级市,兴县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340万。

吕梁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武则天纪念馆、北武当山、玄中寺、白马仙洞、孝义三皇庙、碛口古镇、酒都杏花村、天下黄河第一湾等。

女皇武则天是并州文水县(今吕梁市省文水县)人,北宋名将狄青是汾州西河县(一说今吕梁市汾阳县, 二说今吕梁市文水县 )人,清初名臣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人,女英雄刘胡兰是吕梁市省文水县人。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临汾河,东依太行山,下辖2区8县1县级市;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338万。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摇篮,1824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明清时期,晋中商人创造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奇迹,以“货通天下、汇通天下、富甲天下、诚信天下、家国天下”著称,也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太行精神。

晋中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榆次老城、双林寺、镇国寺、冷泉寺、孔祥熙宅园、太谷凤凰山三塔、张壁古堡、后沟古村等。

晋中市源于1958年设置的晋中专区,因位于山西中部而得名。温庭筠是太原府祁县(今晋中市祁县)人, 左权县是少数以人名命名县级行政区之一,农业学大寨的大寨在晋中市昔阳县。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的长治盆地,下辖4区8县;总面积13955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18万。

长治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长治古城遗址、潞安府署、上党门、崇教寺塔、法兴寺、太行山大峡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长治建制始于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韩国所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灭六国后成为秦36郡之一。长治得名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取“长治久安”之意。

精卫填海传说发生地在长子县;长子县得名于尧的长子丹朱,这里是他的封地。上党因位居太行山上取“与上天为党”之意,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发生在上党,起因便是当时韩国败于秦国,但上党郡守不愿降秦,秦国出兵攻赵。潞州是李隆基发迹之地;

唐中宗景龙元年( 707 年)至景龙三年( 709 年),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在潞州,李隆基不但结交了许多地方豪杰,而且还为他日后登上皇帝的宝座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城区被泽州县完全包围,控扼晋豫咽喉,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之称,下辖1区4县1县级市;总面积9425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 219万。晋城市古为煤铁之乡,有“九头十八匠”之称。

晋城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冶底岱庙、青莲寺、开化寺、程颢书院、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羊头山石窟、析城山、王莽岭等。

晋城,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和公族迁置于此,故名晋城。战国时期献地于赵而引发秦赵长平之战的上党郡守冯亭是赵国上党郡长平县(今高平市)人,由于长平之战,高平人十分痛恨白起,把烧豆腐叫做白起肉。

北宋理学家程灏任泽州县令期间,兴办一座学堂,现名程灏书院。元代水利学家贾鲁是元代泽州高平县(今高平市)人,曾于元末率十五万民夫治理黄河并取得成功,河南的贾鲁河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明朝天下第一清官杨继宗是明代泽州晋城县(今晋城市阳城县)人,康熙帝师陈廷敬是清代泽州府阳城县(今晋城市阳城县)人,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是晋城市沁水县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的祖籍在晋城市泽州县。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西临黄河,下辖1区14县1县级市,是山西省下辖县级行政区最多的地级市;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398万,永和县是山西省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

临汾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陶寺遗址、老君洞、尧陵、侯马晋国遗址。

临汾古称平阳,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大槐树移民之根就在临汾市洪洞县。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都是河东郡平阳县(今临汾市)人,彭真是临汾市曲沃县人,《看见》的作者柴静是临汾市襄汾县人。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晋陕豫三省交汇处,下辖1区10县2县级市;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77万。运城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地级市。

运城市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禹王城遗址、虞国古城遗址、古魏城遗址、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运城关王庙、泉掌关帝庙、司马光墓、太平兴国寺塔、妙道寺双塔、鹳雀楼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傅氏始祖傅说是古虞国(今运城市平陆县)人;三国名将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今运城市盐湖区)人;唐代诗人王维是河东道蒲州(今永济市)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唐代河东道蒲州(今永济市)人,因此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司马光的老爹司马池是陕州夏县(今运城市夏县)人,不过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的光字就是取自生于光山的意思。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7.8.12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丁酉年闰六月二十一拜谒解州关帝庙:弘扬关公精神、以关公文化的忠、孝、仁、义、勇、诚信为楷模,讲信义、重承诺,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沟通四海联谊五洲共襄和平。

图2三分砥柱石,传说该陨石是关帝的化身,关帝是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他虽然身死当阳,但其灵魂却化为灵石,继续护佑神州大地。

仰望这几株千年古柏由东向西连成一片,一条绿色的长龙活灵活现的飞跃于“气肃千秋”牌坊之上。龙头龙身龙尾甚至龙嘴里的龙珠都惟妙惟肖,绝无人工修剪的痕迹,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崇宁殿殿前有26根盘龙石柱,造型巧妙、雕刻精湛。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河里,除了皇帝以外,能够在建筑石柱上以龙为标志的可能也就是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羽了。

解州关帝庙里有许多神奇有趣引人入胜的地方。“四龙壁”是我国仅有的,有560余年的历史。龙壁从上到下,是天、地、海三界,说明天地人和,吉祥如意。龙壁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同时衬有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它们给这座龙壁赋予了诸多传统文化内涵。

“铁档众”(三根铁柱)表明了关老爷地位的象征,其深层意思是桃园三结义及其凝聚的力量,也是一种忠义与诚信的象征,让世人以这种精神为楷模,代代传承。崇宁殿前西边的台阶处的石板上有一个黄色的大石脚印充满神奇。

相传巧圣鲁班当年曾下凡助建关帝庙,三颗铁钉仍牢牢嵌在崇宁殿前西侧的石阶上,人们叫它“鲁班钉”。磨刀石。崇宁殿前的月台也叫祭台,是祭祀大礼的地方。

台中有个石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上面有一条一指多宽的横缝,传说是当年五月十三关公显灵在此磨青龙偃月刀,正逢下雨,关公试刀锋时,轻砍一刀而留下的痕迹。

夜观《春秋》塑像乃按赵尚书梦中应化所塑。风雨竹。龟驮碑乃“赑屃”神兽曾助大禹治水有功。

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居住地都建有关帝庙,在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解州关帝祖庙因系关帝故里 ,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被誉为“武庙之冠”。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陈末隋初,更有 “三绝”:关帝夜读春秋塑像、八卦藻井、木刻《春秋》全文皆是关帝庙精华之处。“北斗在当头,帘泊开时应挂斗;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这是悬挂在“春秋楼”上的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确实是探寻解州源头的点睛之作。

关帝庙规模宏大,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桃园组成。北部为主庙,分前后二院。

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山海坊、御书楼、崇宁殿等为中轴,两侧有钟楼、鼓楼、文经门、武纬门、木坊、石坊、钟亭、碑亭、“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院以“气肃千秋”坊和春秋楼为中轴,两侧是刀楼、印楼。

前后两院外侧有围廊,东有东跨院,西有西跨院。东跨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等,西跨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等,前庭有“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

关帝庙的主殿为崇宁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时有“关羽斩蚩尤”复盐池之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祀奉关帝的主殿名「崇宁殿」。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7.8.12运城解州长平关帝祖祠

常平关帝祖祠(常平关帝家庙),位于运城市西南12公里的常平村,距离解州祖庙8公里。南依气势苍茫的中条山,北临烟波浩淼的古盐池,山明水秀,环境优雅。为海内外唯一的“关公家庙”,庙中供奉着关公始祖、关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关公与夫人胡玥娘娘及子女五世同堂的神像,与解州关帝庙、关帝祖茔并称“三关”。

古树传说:关公家庙,楼阁林立,建筑宏伟,古木参天,翠柏蔽日,且古柏、古树中故事很多,“神”气十足。在崇宁殿前檐,左右两侧,各有一棵千年古柏,围长很粗。东侧的形如苍龙,昂首奋身,势欲凌空,称为“龙柏”;西侧的腰部聚出一个大球状,酷似猛虎头,称为“虎柏”。

乡里习俗生男孩后以红绳缠绕龙柏,生女孩后以红绳缠绕虎柏,其后取所缠红绳一段为孩子做项圈,便是认其为“干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长,鸿福齐天。此俗历久不衰,遗风迄今。

在娘娘殿的西侧,有一棵躯干全裂的千年古柏,苍翠挺拔,枝繁叶茂。两人抱不住的古柏酷似展翅腾飞的大凤,其头、翅、尾样样俱全。据传,就在这棵柏树刚成材时,当地一老财主欲取其做柏木棺,并准备第二天开锯取材。不料,当晚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一个霹雳将这棵柏树劈为两半。

在娘娘殿西北有棵800余年的柏树,树干向西倾斜四五十度,长得十分茂盛,叶呈云朵状。

当地群众讲:此柏特奇,冬不落雪,夏不落雨,原因是每年关公回来祭祖时,就是乘着彩云踏着“云柏”下来的,故称“云柏”“彩云柏”或“云梯柏”。

关于古桑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至南阳,途中又饥又渴,恰遇一桑树挂满桑果,便饱食一顿,为谢救命之恩,刘秀临行对桑树发下誓愿:“日后我若得天下,定封你为树中王。”后刘秀果得天下,时值初冬,万木萧条因急于还愿,误将椿树封为王。

桑树遂愤然向关公状告刘秀:“吃我桑果乘我凉,反将椿树封成王!” 关公听后哈哈大笑:“此事你们都有过错,你一年开花结果有限,而刘秀又急于还愿,所以错对各为一半。”桑树听后怒气渐消。关娘娘知后插言道:“你未当上树王也罢,扎根在我殿前,与我平起平坐如何?”桑树闻言,感谢关公一家对他如此厚待,便从此扎根殿前报恩。

在娘娘殿的院子里,有棵300余年的“五世同堂桑”,乍看平常,实则特别。其一,有五条碗口粗的根裸露于地面,并延伸约一米入地,犹如巨龙五利爪深扎泥土之中;其二,有五条粗枝与五个粗根上下对应;其三,每年开五次花,结五次果,堪称中华一绝!愈传愈神,被游客称为“神桑”。对于这种奇异现象人们至今难解其谜。因庙中奉祀关公三代祖先及其父子,花果五开五熟,即为供关家五代,故称“五世同堂桑”。

于宝庙:在关帝家庙仪门东南不远处,有一间小庙。民间传说,有一个叫于宝的常平村人,行走他乡,迷失方向,后遇关公骑马显灵,就嘱其闭眼拖马尾将他送回家乡。于宝为报关公恩德,便在庙内住下,每日打扫庙院,擦拭桌凳,早晚敬香,直至寿终。后人为纪念于宝服侍关公终生,忠德可鉴,便在庙中建此小庙,内塑其像,以伴关帝,人称“于宝庙”,实为“庙中庙”。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7.8.12运城盐湖,人文解州

2017.8.12运城盐湖:盐湖形成于新世纪第四代初,为我国古代发现唯一的一处天然结晶池盐宝藏。

运城盐湖:运城盐湖曾以其4000年的产盐史闻名全国。有“银湖”之称,拥有死海的神奇,盐湖黑泥以硫酸盐为主,富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元素,与以色列死海黑泥均在同一数量级上。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异湖同工”。享受完运城盐湖的两绝,还可以饱览盐湖风光之旖旎,探寻华夏盐文化之神秘,在游乐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不是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

却蕴含着更加诱人的神秘与瑰丽

不是约旦河畔的古老寓言

却拥有着更为动人的传说与诗章

一块厚重的土地

焕发着造化与人文光辉

一泓美丽的湖水

展现给世界无穷的奥秘与惊奇

中国运城盐湖,

激越你的想象,牵引你的情怀

疾步踏上这神奇之旅,健康之旅

古代帝王巡幸盐池:河东盐池国之瑰宝,其丰富的赋税为先朝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以经济繁荣的唐代为例,河东盐池每年税收达一百五十万缗,占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故河东盐池历来备受青睐,从舜帝起,先后有周穆王、汉成帝、汉章帝、唐太宗、唐德宗、宋徽宗、清康熙、雍正、乾隆、咸丰等三十九位帝王,亲临河东,巡幸盐池。

人文解州:俗话说“物依地聚,地依人灵”。“人杰地灵”的首要条件是这个地方要具有人才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蚩尤、风后、李冰、关羽、柳宗元、关汉卿、程子华等皆为土生土长解州人。

解州为华夏起源地,风后为证。解州东一里社东为风后故里,相传黄帝战蚩尤不胜,焦虑之际,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叫风,住在海隅(解池为海),甚是吃惊,遂访而得风后,这样,他以风后为相,统一北方冀州,接着南征东讨西安,一统华夏故地。

解州为科学技术之乡。解州西郊斜(音xia)是蜀郡太守李冰故里,李冰是旷世闻名影响最远最深的水利专家。他与两个儿子修筑的都江堰浩大工程,使蜀地沃野千里,堪称世界之最,被尊为“川祖”,当之无愧。

郊斜村南中条山山上的桃花洞,李冰随盐车出去行至秦地,盐车被抢劫一空,他们父子三人觉得无颜再见河东父老,就利用在盐池学会的汲卤打井的方法,在秦地到处以凿井为业。后来得到秦昭襄王的礼遇,李冰吉人天相,懂得天文地理又识水脉,得到昭襄王的赏识,就派他为蜀郡守。

他上任之后,主持修筑都江堰浩大工程,父子三人发扬大禹精神,禹三过家门不入,而他们更是有家不能回,都江堰举世皆知且不说它,而李冰开穿广都盐井的功绩,的确是受家乡的卤池汲卤工艺和秦地凿井实践的集大成的结果,可以说四川能成为中国天府之国,李冰就是主要奠基人,从他被称为“蜀祖”就可证明。

李冰在郊斜村凿井,发明的轳辘至今仍在使用,后人发明的挂在井绳头上使水桶永不掉入井里的“三环套月”,也极具象征性,既表示李冰父子三人造福人类的共同心愿,又说明他们永远怀念家乡,永远与水在一起,因为他们与水一样,是那样的至清至纯,这与舜帝阜民解愠的盐池情怀又是多么的高度一致呀!

解州出圣人。解州东十里的常平里关羽故里,他是个人人皆知的神,是东汉末年英雄,追随刘备建功立业,以康复汉室为己任,忠义仁勇是为华夏魂魄。解州也出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柳氏是河东旺族之一。青年时代曾参与“永贞革新”。变法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担任司马,在生命的最后四年,兴利除弊,为当地办了不少实事,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传世诗文。

后人评介柳宗元“为人好佛究法,为文雄深雅健,为政廉洁奉公,为官化人及物”。柳宗元是唐代最有才华的文学家,后人将他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章《江雪》,不仅大多数唐诗选本都将其选入,而且历代画家纷纷为之作画,企图展示出它的意境,由此可见此诗影响之大。

河东柳氏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士林盛族,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在唐朝历史上,河东柳氏家族出了不少贤才名士。柳宗元的高祖柳子夏,唐初曾任徐州长史;柳亨,曾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婿,官拜太常卿,唐太宗李世民曾对柳亨说:“与卿旧亲,情素兼宿。”(见《新唐书》);柳爽,是高宗时的宰相。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城、高平

2018.8.2高平市建宁乡翠屏山济渎庙

济渎庙:位于高平市建宁乡建宁村南的翠屏山上,始建年代不详,在前院第二道山门下的石砌须弥座台基和在一旁散落的沙石栏杆有明显的金代风格,说明古庙的历史至晚可以上溯到宋、金时期,这也同庙内清嘉庆十四年的《补修济渎庙碑记》所载“济渎庙不详创始,续修者则自宋迄明”相吻合。后明、清皆有修葺。济渎庙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虽然残破,但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逐级而上,错落有致。庙宇前方增建了石砌平台和左右配殿。山门已经加以修葺,正门虚设,实为倒座戏台,左右各接两座耳房。前院保存较为完好,中院从山门两侧有廊庑接出,环抱着整个院落。

这种廊庑式的庭院布局是我国唐、宋时期通行的古制,后世极为少见。正殿面阔五间,悬山顶,殿内东西山墙上的残存壁画,绘工不俗。正殿为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椽,前出廊,斗拱五踩,琴面双下昂,悬山顶,琉璃剪边,梁架结构为元代风格,清代重修,毁坏较为严重。

《济渎庙传说》济渎者,水神也。传说济渎神从天上看到高平翠屏山是个向人间降甘霖送福祉的好地方,他想在此落脚普度众生。于是,他下凡在翠屏山上选了一块平地,把自己喝水的碗扣在了石板上,意思是自己占有了这块地方。凑巧,天上的石矶奶奶女神也相中了这块地方。她来到这里,看见有一只碗扣在石板上。仔细一看,得知是济渎神平时所用的喝水碗。

石矶奶奶心想,你想占有这块地方,我也想占有,这该如何是好?她灵机一动,就把自己喝水的碗扣在了济渎神的碗下面,意思是我先占有的,你的碗是后放在我的上面的。放好后还不放心,又拔下头上的金簪放在了碗里,更加证实了自己的身份。

两位尊神各不相让,都宣称自己先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二神僵持不下,到玉皇大帝面前讲理。玉帝作为和事佬说:“你们二位都在那里吧!建一座庙宇,让济渎神占前院,石矶神占后院,二位各施仙术可为民造福!”玉帝这样的决定,二神无话可说,从此和谐相处。

从此,济渎庙就形成了前院为济渎大殿,为济渎神灵所有。后院为女神后宫,石矶奶奶占据。济渎神和石矶奶奶各尽其职,为民播种福音。每逢大旱,他们适时降雨,每当雨涝,他们急速扼制,以保人间五谷丰登。

济渎庙建成后,只要百姓求雨,十分灵验。此外,有一年闹蝗虫,百姓们成群结队前去济渎庙烧香跪拜,乞求二神驱走糟蹋庄稼的害虫。没等百姓们回到家中,就见空中飞来无数只乌鸦,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至。不到一个时辰,地里的蝗虫已被全部消除干净。

古代天子祭名山大川,祭的便是五岳四渎。五岳人所共知,四渎却名声不大。四渎最早出自《尔雅》:“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古人认为,只有有自己的发源地,有流域,有入海口,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渎”也即大河大川,当时淮河、济河虽然流量不大,却都是独立入海,所以能与长江、黄河并列。

唐初以淮为东渎,江为南渎,河为西渎,济为北渎;金、明各代依次沿袭。打开中国地图,从河南看到山东,一路上有几个城市以济为姓,如济源、济宁、济南、济阳,这些城市就是曾经济水滋养过的城市,而济源就是济水的源头。

四渎中,黄河在西,长江在南,淮河在东,都属于远水难救近渴的类型,不太可能保佑上党地区,唯独济渎不仅为北渎护佑北方,发源地济源还与晋东南接壤,算得上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修建济渎庙。

历代人从济水中提炼出的人文精神,凝聚成了中华民族含贞自洁、百折不挠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最终鼓舞我们壮大起来,筑起了都江堰,修成了郑国渠,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了江河上一座座大坝,让滔滔江水在人的调度下灌溉农田、行运船只、发电利民……

人们不再任由江河泛滥为害,而是以指挥者的姿势,改变了河流,让天地变了一个模样。济渎神安在,也该“当惊世界殊”了吧。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城、高平

2018.8.2高平市谷口村骷髅庙

高平市谷口村骷髅庙: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卒被秦将白起坑杀,尸骨遍野,血流满地。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幸潞亲祭,井将"杀谷"易名"省冤谷"。此后,在该地谷口村起建堂,盖庙,且名之为"骷髅庙",祀赵括及被坑杀之赵卒,当地官吏每年春秋致祭。骷髅能成王,此地所独有。因而对骷髅庙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谷口村:位于高平市西5里,原名哭头村,传为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处之一。骷髅庙建于村北白起台(又名头颅山)上,骷髅庙祀长平之役中战死和被秦将白起坑杀的四十余万赵卒,主祀骷髅王赵括。记载长平之战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史记》的《白起王剪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

《增修邑哭头村高煤祠碑记》载∶"迨我明兴,诏立赵王庙,俾有司时祀之而鬼声熄。土人更因泉临池,立济渎庙其上,而附以高煤祠,为祝一太观。每岁竟春三月,金鼓埙然,荐牺燎薪之趾相错也,鬼声更何有哉。"

回首再看那骷髅庙,惨白色的山墙,乌黑的庙门,门上方两侧开了两扇六角形的窗户。远远看去,整座小庙就好像就是一个巨大的骷髅。那两扇小窗就像骷髅的两个眼窟,茫视着前方。在那无瞳的眼窟里,似乎看到了不散的冤怨,看到了未酬的眷恋……

骷髅庙建在谷口村的历史机缘是一位皇帝的金口玉言,他就是唐玄宗。《高平县志》记载:“头颅山在县西南五里,秦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唐玄宗收头颅葬于此,建骷髅庙,春秋有司祀之。”庙建成后,“择其枯骨中巨者”立像封为骷髅王,庙亦名“骷髅王庙”,为我国唯一的一座祭祀战争英灵的庙。

骷髅王庙:此庙为我国唯一一座祭祀战争的庙。宋、元、明、清各代对骷髅王庙屡有修葺,明代时将塑像改塑为赵括夫妇,故又称赵王庙。赵孝成王起先令廉颇迎战,后中秦军离间计而临阵换将启用赵括,致赵国兵败,庙以祭祀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之先灵。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8.8.2运城行:中国第一宰相村裴柏村

中国宰相村即“裴柏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该家族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这里三面翠岭围抱,依山傍水,四周绿树环绕,风光旖旎,村中人口从古至今没有超过1000人。

天下无二裴,纵观裴氏家族,源于周秦,显于魏晋,盛于隋唐,延续至今两千余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期间将相接武、士官如林、名人辈出、各领风骚。

正史立传与载列600多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大3000多名。先后出过59名宰相,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敕使11人、容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

裴家还多次与皇室联婚,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3人,驸马21人。历史上有117人考取进士,其中,5人高中头名状元,文臣将相之多,堪称世界奇迹。

中国宰相村的龙脉发自北岳恒山,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九凤朝阳”的风水格局。而裴氏坟地就在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上。作为裴氏祠堂的晋公祠内,由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手书的《裴光庭神道碑》和由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的《平淮西碑》都记录了裴氏的辉煌。

这个显赫的家庭中,共出了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将军、三位皇后,其他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成为名扬九州的“宰相村”。裴家也出学术人才,地理地图的创始人裴秀、风水鼻祖郭璞、风水第三代名师邱延翰都生于此。

裴柏村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裴氏祠堂建于唐贞观三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裴氏碑廊,保存有很高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古碑数十通。

地图之父裴休,清通乡主裴楷,言谈林薮裴颜,话林先河裴启,法泽后世裴政,访日大师裴世清,沟通西域裴矩,开国元勋裴寂,儒将之雄裴行俭,御书褒美裴光庭,心如晋水裴宽,开元漕运裴耀卿,吏事第一裴道庆,首辅功臣裴冕,疾风劲草裴谞,隐逸诗人裴迪,中兴宰相裴度,元和明相裴垍,传奇鼻祖裴铏,边陲卫士裴济,直气劲节裴纶。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名声显赫。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例如,“儒林丈人”裴秀、“玉人”裴楷、“言谈之林薮”裴頠、“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三河领袖”裴骏、“独立使君”裴侠、“直臣”裴矩、“儒将之雄”裴行俭、“四大尚书”裴伷先、裴敦复、裴漼、裴宽、“力赞中兴”裴冕、“社稷良臣、股肱贤相”裴度......这一个个名字光耀史册。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8.8.2运城行:中国第一宰相村裴柏村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

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

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

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晚期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

唐朝宰相裴寂,出自西眷裴,唐高祖宰相裴矩,出自西眷裴,唐高祖宰相裴炎,出自洗马裴,唐中宗、武则天宰相裴居道,出自东眷裴,武则天宰相裴行本,出自南来吴裴,武则天宰相裴谈,出自洗马裴,唐中宗宰相裴光庭,出自中眷裴,唐玄宗宰相裴耀卿,出自南来吴裴,唐玄宗宰相裴冕,出自东眷裴;

唐代宗宰相裴遵庆,出自中眷裴,唐代宗宰相裴垍,出自东眷裴,唐宪宗宰相裴度,出自东眷裴,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宰相裴休,出自东眷裴,唐宣宗宰相裴坦,出自中眷裴,唐僖宗宰相裴澈,出自东眷裴,唐僖宗宰相裴贽,出自中眷裴,唐昭宗宰相裴枢,出自中眷裴,唐昭宗宰相。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8.8.2运城行:中国第一宰相村裴柏村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

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

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

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乡,如浙江绍兴是幕府之乡;四川眉山是才子之乡;山东曲阜是儒圣之乡;山西运城是武圣之乡;湖北英山是将军之乡。历史名谣中有:“山东山西闻喜,是著名的宰相之乡。出将,山西出相”的说法。

山西行:走进 山西运城

2018.8.2运城行:中国第一宰相村裴柏村

在裴柏村的第一个裴氏家族是汉桓帝时期的裴晔,他当时是并州的刺史,也是他取名的裴柏村,因为他看见此地被松柏所环绕,在这里落户之后,裴晔的儿子们就纷纷先后成了宰相,后来裴晔还将家族的陵园选址选在了离裴柏村不远处的凤凰垣。当时的风水大师还测出此地不简单,一看就是王侯将相产出的地方,果不其然从裴晔这一辈开始先后出了18位裴姓宰相,家族荣誉达到了巅峰。

裴柏村一直都遵循“耕读传家”的理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上进,这也是这个地方名人常出的原因,在裴氏家族的血脉里流着同样的“血”,“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这样严苛的祖训,传了一代又一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这么个道理,也就是这样严格的家训才成为这里一直兴盛不衰的秘密。

裴柏村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唯有不断努力创新,中国才能够一直发展,才能一直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于个人而言,必须要有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德业并举,一心向善才能长远发展。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

裴氏家族留下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修身自重的道德典范,是真正、弥足珍贵的财富。谁给人类留下历史文化遗产,谁便永恒。裴氏家族“耕读传家”、“建国英才、祖国栋梁”、“巾帼英雄,金枝玉叶”遗风犹存,其创造独特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公元126年裴家第25代裴晔以“九凤朝阳”风水宝地定居裴柏村开始,裴氏家族掀开了灿烂辉煌的家族史页,公侯将相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裴家第一位魏晋宰相裴秀还是“中国第一个地图学家”,唐朝开国元勋裴寂、一代贤相裴度、著名的法律学家隋代名臣裴政,唐宰相政治家兼水利家裴耀卿。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中、太谷县

2023.7.15巡礼山西凤凰山浮屠三塔

凤凰山、福缘寺: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南7公里处的凤凰山极顶,福缘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自古以来,凤凰山一带就是太谷县的风水宝地,主峰凤山为南山标志性山峰,山巅建有三座佛塔,称为“浮图三塔”,其排列方式似大雁飞翔,称“雁行而立”亦称“雁行三塔”,俗称“凤山三塔”。三塔犹如祭天三柱清香,福佑当地百姓五百多年,宏伟壮观的三塔再现三晋大地的历史悠久和文化深厚。

古《太谷县志》称凤山“孤高挺秀,若舞若翔,为邑之镇山”“每当春雨初霁,青苍幽靓,望若画图”,被命名为“凤山春色”,是太谷著名的古十景之一。

凤凰山山势突兀耸立,与平川无明显的丘陵过渡,入咸阳谷口则山环水绕,出则一马平川,风景十分靓丽。太谷县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太谷县志》和清乾隆四年《太谷县志》记载,因其“岭势似凤,或云有凤曾鸣其上,故名”。

山西太谷凤凰山三塔,因形似雁飞阵势又称雁行三塔,建于明代中间塔毁于炮火后复建,又称风云雨三塔,三塔犹如祭天三柱清香,福佑当地百姓五百多年,宏伟壮观的三塔再现三晋大地的历史悠久和文化深厚。

唐贞观年间(627~649),田志超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号“空望佛”后,其修行所在的地方被命名为“空王寺”。金代(1127~1279),人们在凤山之巅的空王寺后面,又修建了浮图三塔,并肖像空望佛。现存东塔高14.5米,属金代建筑风格;西塔高14.7米,属明代建筑风格;中塔,是2007年根据原来的样子复建的,原有的中塔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这三座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各层出檐,檐下仿木构砖雕斗拱、椽飞、勾滴瓦垄,斗拱五踩双翘,仰莲刹座,上承宝瓶式塔刹。按照佛塔的修建规制,五层属于罗汉级别。

也就是说,金代人们根据空望佛的道行,把他定为罗汉,仅次于“七级浮图”的菩萨。我们知道,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后,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双数为阴,单数为阳”的影响,所以中国的佛塔建造一般不采用双数,而采用单数。

在宋金时期,佛塔已成为佛教建筑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所以人们为了祈求空望佛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又在空王佛殿的后面修建了浮图三塔。明弘治年间,人们在浮图三塔前扩建了庙宇,将空王佛殿改称“福缘寺”。

站在三塔前向南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酷似仰天大卧佛,认为这三座塔为祭拜仰天卧佛的三炷香;二是因为凤凰山为太谷县的镇山,三塔属风水塔;三是说三座塔是凤凰山凤凰头上的羽毛。

为什么在凤山之巅修建浮图三塔?古志记载也十分清楚,“志超,榆次人,本姓田。隋大业初,修行凤凰山。唐贞观中,西游至介山,路险峻不可度,超抱腹而逾。俄有白兔前引,后人因呼其处为‘抱腹岩’。复归凤凰山,见五龙奔出,遂解化山下。人若见超乘龙而去,自后时见金光,唐敕赐其院曰‘空王寺’。

金时建三浮图于巅,肖像其下。每值亢旱,祷雨辄应。”凤凰山山脉及主峰凤山名称来历,主要是因为其山势如凤凰,或传说曾有凤凰驻足鸣叫而得名。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中、太谷县

2023.7.15解读太谷南山公园巨石背后的人文历史

太谷有大佛山(又名凤景山)、二佛山(又名凤翼山)、三佛山(又名凤凰山)三座大山。凤凰山凤沐酎泉牌坊,源于太谷天宁寺的大佛爷,永兴寺的二佛爷,酎泉寺的三佛爷,三佛赛宝传说。大佛、二佛、三佛是佛教中唯一有兄弟之称的佛祖庙。

太谷侯城:曾经富商云集,庙宇众多,村东有“净觉寺”( 俗称“玉皇阁”),村西有“清凉寺”(俗称“三里寺”),村中有“福严寺”(俗称“二里寺”),村北有白将军庙(后改为观音庙),村西南有酎泉寺。

万历县志中这样记载:酎泉春水泉在县南坡东11里,凤翼山麓半山建阁,石镌佛形,其大小不可拟,状下有隆道观,居羽流,再下即酎泉也。灵湫数处,曰莲花,曰栲栳,曰圣母,皆池名。或合为一流,或分为数泒,随其地形高下灌溉,无所不周,县境土壤虽广,率皆平原陆地,独此盘汇渚合,可以插稻栽秧,时当二、三月间,农事兴作,春水方盛,溢渠注壑,映绿流红,俨若一小江南也。况泉味甘甜清冽,可以酿酒,比他水不侔,故曰“酎泉”。

“酎泉春水”之所以为谷邑第一名胜,是因为这里和别处不一样,这里水量充沛,渠道广布,可以栽种水稻,仿若置身烟雨江南,更被人称为“小晋祠”。

太谷凤凰山森林公园:公园广场呈方形,前方是四柱三门的石牌楼,庄重厚实,南向匾额书“凤翥龙翔”,北向匾额书“问道雁行”,中央有太谷地形图,在太谷地形图之上高耸一椭锥形巨石,北向刻“南山佑福”,南向刻山西大学教授朝阳人白平撰写的《太谷赋》,广场的后面是一堵雕有巨凤的高墙,高墙之上是悠长的长廊,供人休憩观景。

《太谷赋》:山右名区,中华首县,名播环宇,赫有声威。在昔大商,此地乃箕子之封,典垂洪范,孔子誉为三仁;爰及有周,兹邑为处父之采,事植良臣,叔向推为与归,孟轲亚圣,贤母美德驰誉,居易佳名,泰斗妙笔争魁,自古及今,天星荟萃,太谷壮邑,熠熠光辉。

其人信杰,其地允灵,人地相扶,雄立永年。翠凤巍巍,率从百鸟而翔天际;乌马滚滚,总领群流而汇眼前。西去纹银,清室惭贡物之赐;东来美驾[阎公赧羡宝之贪。一砖一石,皆刻大室之豪气;其人其口,均铭富县之美谈。晋商巨指,天下归宗,金冠太谷,名岂虚传!

甘酥独领佳味,饼名太谷;柔脆各显奇香,枣号壶瓶。此甜瓜天下恐无,绵沙噎嗓;此槟果世间亦稀,馨香副名。街头巷尾,灌肠摊罄而难继;桌前席上,卷尖盘空而复盈。常饭妙极,形色无数;面食香煞,种类繁星。女爱去疾如神,丹使坤定;男珍养生似宝,药益龟龄。秧韵足,展民风于维肖;宫灯样好,赏世态于摹形。文则铁山字好,武则形意拳精。锦山绣水,上品颇丰,客来此县,谅不虚行。

平川则瓦屋亮暖,山地则窑洞清舒。请上团桌,有金谷之醇酿;亦举象箸,多翠野之粗蔬。梅苑波展,怡园香铺,采摘则瓜果盈野,休闲则苑囿连庐。骋目游心,登南山而意存天外;思今怀古,观白塔而兴赴云途。

客醉连山,百里琼装玉裹;富集大地,千企骥跃骐超。农广业路,万户齐行康衢;学阔泮门,四方同竞高标。霸气归来,披蓝图而城出玉琢;豪云腾起,赴鹏程而野托金涛。慨欣欣兮向荣,叹翔举兮云霄。

呜呼!龙岗龙舞,凤山凤鸣。百姓殷实,百业振兴。仁里熙熙,仁者远志,义区攘攘,义士豪情。仁义之乡,推我太谷,君子其来乎,吾将前导以同行!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中、太谷县

2023.7.15山西太谷酎泉寺的记忆

酎泉寺:又名龟龄山庄,俗名神头,位于凤凰山东侧1公里山麓酎泉之上。酎泉寺的建筑历史可溯于南北朝时期,明万历《太谷县志》记载,唐以前“山麓有佛像,因山凿成,负阴向阳,大数十围,号三佛,建阁贮之。” 酎泉寺石佛与大佛山、二佛山石佛俱始建于北魏佛教大兴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民国版《太谷县志》记载:“唐时,庙宇毁于火,遂为白将军所据,立家祠”。

民间传说:“白将军”为唐代白氏望族中的一位武将,在白氏祖籍地太原府阳邑风水宝地凤凰山一带修建家祠。白将军选择在被大火烧毁的原庙宇基础上修建了白氏家祠,以供奉白氏始祖白起(秦国著名大将,秦始皇封武安君)等白氏列祖列宗。家祠建成后,各地白氏族人四时祭拜,一度香火旺盛。

但是,由于白起曾在长平(今高平)坑杀赵国40万战俘,人称“人屠”,老百姓对之一直耿耿于怀。白氏家族在原赵国阳邑一带大张旗鼓公开祭祀白起,遭到当地老百姓越来越强烈的反感和反对。于是,白氏族人只得低调祭祀,使得家祠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维修,最后祭祀活动逐渐消弱,家祠也逐渐废弃了。

到了宋代政和年间(1111—1118),有道人在白氏家祠的基础上重建了寺观,起名隆道观,米芾题额“第一山”,刻于山石之上,白氏家祠的这段历史逐渐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金皇统元年(1141),道士又凿石建楼,扩建寺观。建成后,因皇帝金熙宗完颜亶出巡至此并居住,又易名为隆道宫。

元明两代,隆道宫一直为道士所居,建筑屡有修葺,规模日渐扩大。据《永乐大典·太原府志》记载:“酎泉水,在县南一十里。源出凤凰山下,为二池并北流,灌溉园圃。西北合咸阳谷水,谓之交河。水味至甘,可成佳酿,故有酎名,西流入祁县界。”同时,《永乐大典·太原府志》记载:“纣祠:在本县东南酎水上。

旧经云:父老相传商纣尝至此。”可见,关于酎泉名称的来历有二:一是因泉味甘冽可酿美酒,故以“酎”名。二是因为民间传说商代商纣王曾来太谷境内巡视,渴而饮此泉水,故以其谥号“纣“命名。

明万历时,“酎泉漪而为塘,傍有数池,曰莲花,曰栲栳,曰圣母。内有芰,荷、藻之类。当春时,泉声濑玉,山形倒影,游鱼飞露,瞩目可观,骚人墨客赏游相继,有江南之风景焉”(《太谷园林志》第79页),形成太谷十景中著名的“酎泉春水”景观。清康熙年间,再次修葺并易观为寺,因酎泉而名酎泉寺。

传说康熙皇帝出巡太原,曾经单人独骑暗访酎泉寺,正遇恶和尚拆卸钟楼上的铜钟意欲倒卖,康熙上前询问,遭到恶和尚斥骂,并将康熙捆绑起来倒扣在了钟下,康熙听到外面有人走动,便大喊“救命!救命!”

附近放羊的小羊倌,出于好奇进寺玩耍,听到喊声,来到钟边,康熙说自己又渴又饿,让小羊倌弄点吃的。小羊倌知道恶和尚的厉害,推了几下大钟,大钟纹丝不动,无奈从兜里掏出一把红枣塞进了钟孔里,还用羊铲敲了几下大钟,便匆匆离开了。

孰料酎泉寺的大钟与太原纯阳宫的大钟是一对儿,出自一个工匠之手,人称鸳鸯钟。这边一敲,那边的大钟便“嗡、嗡”作响,守钟人急忙报告了山西巡抚。山西的要员们正为皇帝的下落急的团团转,知道酎泉寺有大事,于是火速赶到酎泉寺,救出了康熙皇帝,铲除了恶和尚。

世界和平家园王小平 / 2024年6月1日于北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