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如同一座时光的桥梁,连接着古老的祭祀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繁华。
它既是信仰的寄托,又是欢乐的海洋;既是商贸的舞台,又是艺术的殿堂。
每逢特定的日子,它便如同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汇聚一堂,共同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那么,这种文化现象究竟是什么?
——【·庙会文化·】——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汉代之后,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庙会的内容也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色彩,各种庙会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
一直到明清时期,庙会活动的形式逐渐定型,成为在寺庙宫观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庙会也因此得名,成为中国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已公布的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作为“民俗”类的庙会项目有33种。
各种庙会都有规定的会期,大多为宗教或者民间信仰的纪念日,所举办的地点也是在寺庙宫观或者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周围,由此可见其宗教文化的渊源。
庙会大多源自佛教或者道教,也有的庙会直接源自民间信仰。
庙会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融入不同的宗教传统之中,又从不同宗教当中吸收养料,在内涵上不断深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在形态上呈现由单一、稳定向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在文化内涵上,宗教依托民俗、嵌入民俗而深化了影响力,民俗亦因宗教文化的融入而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多彩。
早期庙会是一种宗教活动,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宫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随着经济和人们交流交往需要的发展,逐渐融入市集、交易活动,因此又被称为“庙市”或“节场”,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后来,由于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添了娱乐性活动。
庙会经过这一系列的转变,很多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把原来的宗教节日变成了世俗节日,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过节内容。
各种世俗文化的元素也得以自然而然融入其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传承与保护·】——
当前,非遗民俗类庙会正面临着发展瓶颈问题,亟待打开新思路、注入新智慧、凝聚新共识。
过去祭祀是庙会最核心的功能,今天的庙会需要有文化内核,并且它的文化内核必须要与时俱进。
在庙会传统的恢复中,应当积极吸收当下流行文化的元素,将庙会传统的精神内核与当下流行的文化形式加以融合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创新应结合节日休闲怡情的特点,把准当代人多样化、新奇性、高品质文化需求的脉,再造庙会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纽带,在继承庙会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庙会传统,实现庙会文化的转型升级。
一是要尊重传统,满足需求。庙会是中国人特殊的信仰与表达,要想让庙会在推陈出新中得到健康发展,就需要尊重传统、固本创新。
庙会把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信仰与解脱紧密联系起来,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逛庙会是我们在触摸看得见的乡愁,抚慰心中的漂泊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信仰与娱乐合为一体的文化习俗。如果这些期待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落。
因此,能否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让人们的信仰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至关重要。
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重建。民俗庙会文化传承是必须的,但新的建构也是必然的趋向。
要深入挖掘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等进行营建,在庙会的设计、街区布局、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方面,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让民俗庙会以其深厚的历史沉积、浓郁的传统风韵,通过不断融入新元素而繁衍传承。
作为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是展现民间文化的大舞台,也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非遗民俗庙会保护实践中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现已被遴选和保护的33种“民俗”类的庙会项目都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
我们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非遗民俗庙会保护传承中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要关注民众需求。当下,民众对庙会真正的期待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意味,这也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要做好、做细服务工作,倾听民众的呼声,认真探索现代化、城市化生活中人们对庙会文化的需求,如此才能做好庙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二要提升文化品位。庙会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产物,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商业性只是附加价值,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
只有切实提升文化品位,把握好怀旧与创新的分寸,才能满足大众对于怀旧的情感需求,使庙会获得社会的认同,长久地传承下去。
庙会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兴盛,属于“活态传承”的形式。但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是以口头传承、手头传承等方式进行,因此有很多遗失的内容,需要进行细致的
整理,尤其是要将庙会文化中的制作技艺、表演技艺等更多的传统技能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方式加以整理、保存,从而使庙会文化能够更“完好无损”地传承下去。
一是要牢牢把握好“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渠道、手段,充分挖掘庙会里的看点、亮点,推进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创新,积极引入新媒体、利用短视频、实时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庙会与旅游、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的逐步融合,形成互惠互利、共融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网络空间这一更大范围的场域中,讲好庙会故事,提升庙会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大力开发庙会文创产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发多样性的现代庙会文创产品,使人们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文化载体创意”的现代文创产品,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庙会文化,从而实现庙会传统的传递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