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30万人围攻韩军2个师,居然没全歼,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梦里花落人 2024-12-25 18:13:13

上期简单提了一下第五次战役的县里围歼战,限于篇幅,只从宋时轮指挥的角度讲了一些问题。本期展开说一说这次进攻作战的得与失。

一、不可能出现的大军

朝鲜战场历次战役战斗,要说战役设计之精妙,笔者认为,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进攻中,县里战役排在前面。

妙在何处呢?兵力调动和部署,不亚于国内战场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公主岭战役等等,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兵力调动到敌人意想不到的战场,进而实施围歼作战。

前几次大的战役,志愿军达成兵力突然调动,都是在美军没有防备和经验情况下造成的。

第五次战役,双方基本上打的都是明牌,我军三个兵团全部展开,战线几乎横贯朝鲜半岛。志愿军师一级兵力的进攻方向,美军韩军都基本掌握了。但彭总硬是把明牌打成暗牌,顶着美军飞机侦察,秘密地把兵力向东线集中。

之所以把东线志愿军形容为“不可能出现的大军”,主要着眼于这三个方面:

第一,西线美军主力多,给志愿军造成的压力大。西线杨得志十九兵团打的比较凶,一上来就端了英军29旅一个营,两个军不顾重大伤亡向议政府、汉城方向突进,而且西线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兵力作战,美军便把大批主力调过去。志愿军也应把主要兵力向西调而东调,否则一旦美军突破十九兵团正面战线,后方将会有极大危险。

第二,东线战场地形很复杂,山地居多,部队东西向缺少大路,主要以南北向的山间道路作为通道,大批部队不好展开,把大量兵力投入并不方便。

第三,从西向东大规模大范围调动集结部队比较难组织,白天不敢行军怕被炸,晚上行军速度又慢不得不白天也走,大规模调兵的意图很难隐藏,难以达成战役突然性。

彭总肯定也知道这些危险,但突然东调也有极大好处。

第一,美军主力在西线,东线只有韩军几个师,部署在县里一带,位置前突,有围歼的有利条件。

第二,东线地形虽然不好,但对双方而言都不好。我军是轻步兵居多,韩军装备的车辆、重炮、坦克多,相比来说,我军步兵对山地的适应性更好于韩军。

第三,东线地形特点利于围歼。因其南北通路主要依靠有限的几条公路,东西向几乎没有通路,所以只要快速掐住几个公路隘口,便可锁死韩军南撤、美军北援的咽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是西线平原战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美韩军都认为东调可能性不大,存在一定认识误区,我可利用其麻痹心理达成战役突然性。

凡此种种,都严重依赖于最高指挥员的个人能力进行判断和抉择。运筹帷幄之中,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同样的战场条件,不同的人会得出迥然不同的战役选择,道理就在于此。

美军侦察机虽然发现一些动向,但都以为看错了。再加上美军抓到一些俘虏交待了部队行动情况,还有当地老百姓提供的信息,都有足够迹象显示志愿军已在东调,但美军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九兵团主攻部队开始向县里一线发动攻击,美军方面才慌忙提醒韩军保持警惕。

二、九兵团的复仇

东线敌军以韩军为主,由于美军把重点放在西线,东线只以牵制为主,所以东线韩军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还呈浅纵深的横线状部署,后方上百公里没有预备队,非常利于重点突破和左右切割。

县里地区部署的韩军3师、9师形成了突出部,更加利于分割围歼,因此成为彭总预定的打击目标。

彭总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突破,实施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指挥动作,命令宋时轮、陶勇统一指挥东线所有兵力,共达30余万人。

包括九兵团二十军、二十七军、十二军(临时配属),三兵团十五军、六十军、三十九军(临时配属),朝鲜人民军2、3、5军团。

九兵团在长津湖吃了大亏,志司想让九兵团回国,将士们强烈请愿要留下报仇雪恨。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已经大致恢复元气,摩拳擦掌,正欲展其拳脚。

宋时轮这次的指挥吸取了长津湖的教训,兵力安排很有层次很有章法。

从大的层面看,九兵团部队主攻,三兵团部队在西侧配合,朝鲜人民军作为志愿军辅助,主要担负深远纵深的迂回穿插。

从主攻兵力部署上看,二十、二十七军作为绝对主力,对韩军2个师进行四面围堵,以求在最短时间打崩其防线。十二军负责切割韩军与西侧美军的联系,打的也是硬仗。

这个部署有几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主攻兵力是九兵团的两个军,就是要报仇,十二军是三兵团过来支援的,你们只负责敲敲边鼓,打多了打少了都是你自己的。

第二,朝鲜人民军主要负责外围切割,这和美军对韩军的使用略微相同,打主攻你们不行,只能在外围打配合。区别是,美军的指挥本质比较狗,韩军就是在一线当炮灰,打胜了是美军指挥得当,打败了是你们无能。即使后来改变了部署,美军韩军交替配置,不让韩军前出过远,真打起来仍然如是,先让韩军消耗志愿军火力,美军再上。

宋时轮对朝鲜人民军则不然,虽然不怎么看得上他们,但并不嫌弃,哪怕是打外围迂回穿插,也不会放的太远,始终和志愿军保持联系,进攻时两家配合。不至于造成朝军单方面崩溃。

第三,二十七军比二十军穿插的更远一些,宋时轮有心让二十七军挽回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中,穿插行动缓慢导致未完成歼敌的任务的失误,为其正名。

世人因为长津湖之战的损失,对宋时轮颇多看法,实际上从县里之战的指挥来看,宋时轮的大兵团指挥能力还是很可以的。

打县里韩军的关键点是掐住韩军南撤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的北面要点是五马峙,南面要点是砧桥,两处要点一旦掐住,北面的韩军无法南撤,南面的美军第十军无法北援。二十军打五马峙,二十七军打砧桥,都非常精准及时地完成任务。韩军一听说这两个点被拿下,军心立即大乱。

二十军副军长廖政国指挥的非常出色,集中了优势炮火向韩军猛轰,虽然达不到美军空炮火力的水平,但也达到惊人效果,韩军一线的几个营瞬间失去防御能力。

不是被打的失去战力,而是通信上来就断了,韩军指挥部急的团团转。

韩军派出号称战斗力最强的9师30团前去攻打五马峙,企图打开南撤之通道,但还没开始行动,二十军的炮火就打到县里的韩军主阵地,这个团竟然吓得不敢再去,转向东逃往芳台山另找生路。

志愿军的炮火远远达不到美军的强度,韩军被有限的炮火一炸便失去抵抗能力,可见其战斗力之低下。而同样面对强大炮火,志愿军无论多么艰难,总能组织部队或攻或守,这就是差距。

一击即溃,未战先乱,这八个字就是县里韩军主力部队的真实写照。

三、遗憾

韩军各部一哄而散,建制彻底打乱,像被洪水冲了窝的蚂蚁一样纷纷向南溃逃。

这是志愿军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战场是山地,虽然大路少易于合围,但山间小路也有很多,由于山头阻碍,志愿军只能做到大方向包围,而无法完全封死,所以两个韩军师溃逃漫山遍野很难实现成建制消灭。

九兵团各部由战斗状态转为在山间搜捕散兵,硬生生把异国作战打成国内主场作战。

最后总计毙伤俘敌约8000人,远未达到战前制定的俘敌1万(约相当于毙伤俘总数3万)。逃散的韩军陆陆续续从山间小路回到后方,美军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衣服上凡是能标记身份的东西全都撕掉了,尤其是那些平日高高在上的军官,全都面如死灰,仿佛刚从地狱里爬出来。

韩军这两个师的车辆、大炮全都丢下,成了九兵团的战利品。二十军一口气缴获了200多辆汽车和17门榴弹炮,狠狠发一笔洋财。

县里之战的惨败,引发美韩一段争议,一直延续到二十多年后。

韩军起初并非没有注意到五马峙和砧桥两个战术要点,尤其是五马峙。韩军第三军团长刘载兴起初派了一个团去守此地,结果因是美军第十军的防地,被美军强行撵了出来,理由是美军防地韩军不得驻兵(除非是美军临时指挥的韩军)。

要命的地方却掌握在别人手里,刘载兴徒负呼呼无可奈何。

直到1973年,刘载兴还指责当年那场惨败,是美军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固执导致。

从美军的角度看,倒也并非固执。美军与前沿韩军保持一定距离,大概是为了防止韩军溃退冲散其防线,保持一定战场空间,以消耗志愿军机动能力。只不过美军也没想到志愿军攻势这么猛,短短四五天时间,两个齐装满员手握重装备的韩军师连炮都没怎么打,就一溃百里无从抵抗。

所以美军一直反唇相讥,指责韩军指挥无能、战斗力低下。战后,还羞辱性地把仍有一半兵力的韩军第三军团番号撤销。

实际上,也正是美军留出这段战场空间,使志愿军无法抓住机会扩大韩军和后方美军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美军第十军迅速收缩兵力,在志愿军当面组织撤退,并迅速从西线向东调来第3师,封堵东线被志愿军撕开的战线口子。

东线志愿军打了5天,粮弹即告不足,无法再进行深远攻击。而美军主力东调又十分快速,一边调兵一边适度后撤,很快又形成一条左右平齐、互相呼应的防线。

宋时轮、陶勇、王近山等人都是见机极快的大行家,一看战况如此,便向彭总建议,不能再打了。

有人不免要问,敌前退兵是战场之大忌,为什么国内战场国军只要一撤,立即就是全军溃散的结局,包括韩军也是,而美军却能及时封住防线缺口,将志愿军逼停呢?

其实,如果志愿军的火力和制空权与美军略相当,哪怕只是弱一些,没有代差,美军敢在敌前撤退也必然被锤碎。只不过志愿军火力、机动能力、通信指挥和制空权都全面落后于美军,战况明朗化之后,志愿军跑得再快,也比不过美军的汽车和飞机。

技术代差弥补了美军后知后觉的战场判断力,以及对东方大国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傲慢与偏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