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究竟会不会打仗?大唐军神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允灏看历史 2023-02-10 17:05:04

在《三国演义》中,前期的诸葛亮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尽管刘备一方初期十分势弱,可是在诸葛亮多年的苦心精心经营之下,蜀汉政权竟然可以与曹操和孙权呈三国鼎立的状态。

其实,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存在神化了诸葛亮的成分,真实的诸葛亮并不那么神乎其神,神机妙算,但他确实是一位十分尽职尽责的蜀汉丞相,他的一生都十分勤勉,一直到过世都在为蜀汉的大业筹谋。

虽然真实的诸葛亮并不是那么神机妙算,但是,他为了蜀汉所做的贡献确实配得上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精心筹谋,可能不会出现蜀汉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局势。

诸葛亮的筹谋

诸葛亮出生在汉灵帝时期的官宦之家,他家曾是当地的名门,祖上都在朝廷中任职。自小他的母亲和父亲就相继去世了,他和弟弟与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

诸葛玄过世后,诸葛亮便到隆中隐居,常常以管仲、乐毅来自比自己的才能,当时的世人都对他的行为不以为意,只有几位好友相信他确实有这样的才干,几人时常一起谈论学问探讨时局。

后来,在徐庶的引荐之下,刘备钦慕诸葛亮的才能,决定亲自来到隆中,希望能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亲自到访诸葛亮的住所多次,才终于如愿见到了诸葛亮,这便是著名典故“三顾茅庐”的出处了。

二人相见后,刘备迫不及待地向诸葛亮询问在当今的时局下,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诸葛亮便向刘备说了他的三分天下之计。当即定下了先取下荆州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再北上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接下来的一生也确实是在一步一步地践行自己的隆中对。刘备听到了诸葛亮对于时局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安排后,当即大为赞赏,立刻请求诸葛亮出山共图大业。这时的诸葛亮,才刚刚二十七岁。

当时的刘备还依附于刘表的帐下,刘表病逝后,刘琮继位,曹操挥兵南下想要收复荆州。诸葛亮便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占下荆州,但刘备念在自己曾在刘表帐下,心生不忍。

最终错过良机,曹操占下荆州,刘备则是被曹军大败到了夏口。为了走出困境,诸葛亮亲自到江东求助于孙权。

诸葛亮面对孙权时,一边褒奖刘备高风亮节绝不向曹操投降称臣,一边用激将法跟孙权说不如东吴向北方称臣。在这样的刺激下,孙权大怒,称自己一定不会投降称臣,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

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先是平定收复荆南。随后占据荆州,攻下成都。于是刘备便开始以成都为据点发展。刘备以成都为中心向外征战收复城池,诸葛亮则坐镇成都为出战的士兵准备物资。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便称汉中王。自此,诸葛亮在草庐中向刘备定下的《隆中对》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蜀汉政权如火如荼。

然而好景不长,在这之后,关羽、张飞相继战死,没过几年,刘备也病重,于是向诸葛亮临终托孤。尽管刘备向诸葛亮说若是刘禅无能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还是选择竭尽所能辅佐刘禅。

尽管向南七擒七纵孟获平复了南方动乱,但诸葛亮还是因为过于殚精竭虑最终死在了北伐的途中。可即使是诸葛亮已经过世,蜀军只是抬出诸葛亮的雕塑与司马懿遥遥相望,司马懿都不敢贸然进攻,可见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威慑力。

诸葛亮的发明

诸葛亮不仅是位卓越的军事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也在蜀汉军队的战场上被利用起来。

其中一个就是连发弩。在此之前,战争中使用的弩每次只能发射一支箭,在交战中会显得效率很低。诸葛亮便对弩进行了改造,经过诸葛亮的改造的新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箭,不仅提高了交战之中发射弩箭的效率,杀伤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诸葛亮还有一个发明就是我们现在过节祈愿也还会用的孔明灯。相传在诸葛亮被围困在阳平时,四面都是司马懿的大军,实在没有办法与外面取得联系求救,于是便发明了孔明灯,提前计算好风向,再将求救的信息系在孔明灯上,之后果然求救成功。

地雷也曾被诸葛亮发明用在战场上。在诸葛亮北伐与司马懿的一次大战中,诸葛亮就提前埋下的地雷,只可惜天算不如人算,当时天降大雨,地雷都被雨水浸湿了失去了作用。而诸葛亮也是被气得吐血。

后世的评价

作为武侯,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的故事一直被后世传唱歌颂,在后来的几千年的历史中,诸葛亮一直还被各代名人所追捧。

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留下很多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并称赞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从这句极高的评价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诸葛亮这样忠贞勤勉又腹有奇才的治世贤臣是多么的珍惜和敬佩。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李世民也赞叹不已,对于诸葛亮年迈之时与司马懿的北伐战争,李世民也做出了评价:

“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

他认为蜀汉之军并不足够勇猛,司马懿却畏首畏尾,一直疑虑不敢向前,实在是不应该。而李世民对于司马懿退缩的评价也恰好从反面说明诸葛亮实在是军事奇才,用兵如神。

通过这些近乎夸张的赞词,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于后世的影响。诸葛亮的存在,对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有志之士都是一种激励和向导的作用,诸葛亮追随于刘备的身后,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这是多么卓越的功绩。

即使到了现在,诸葛亮仍然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影响,时至今日,诸葛亮的武侯墓和武侯祠依然是著名景点,每天慕名前去参拜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诸葛亮的才华与功绩确实配得上后世对于他的事迹的传颂。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