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远离父母?偏心、控制、无休止索取

谅冬行军谜 2024-10-31 03:51:28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可现实里真就那么回事吗?不少父母盼着孩子长大成家,自己也能坐享儿女孝敬,可没想到的是,孩子一成年,家也不爱回了,恨不得跟父母老死不相往来。

这到底是为啥呢?其实这背后啊,不外乎那“老三样”原因,要是父母能早知道,也许还能避免亲子关系从亲密无间变成“路人甲乙”。

大家最常听到的,就是“父母偏心”。说白了,多个孩子的家庭,家长难免会有偏向,偏疼老大啦,宠爱老二啦……这些场面,谁没见过呢?

虽然偏心本身不算啥大事,可这偏心要是摆在明面上,天天夸一个、忽视另一个,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孩子心里肯定不得劲儿。

有个朋友小林,他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宽裕,他爸妈总说“家里条件差,资源得先给弟弟。”小林自小都“懂事”,每次有什么事也不敢吭声,结果一直被当成“次等重要”。

长大了,懂事的小林直接跟家里划清界限,连过年都不爱回去。这种偏心事例,比比皆是呀。时间长了,被冷落的孩子怎么会愿意把父母放在心上?更别提以后指望他们养老了。

可能有的父母是天生操心命,巴不得24小时掌控孩子的行踪。孩子去哪了?跟谁在一起?在干嘛?统统要过问一遍,恨不得随身装个定位器。

家长担心孩子,这没毛病。但有时候这种“关心”过了火,就变味儿了。小敏的妈妈就是典型例子,小敏考大学的时候,想学心理学,妈妈立马表示不准:“心理学有啥前途?

当老师才是正路!”小敏拗不过,只好报了师范专业。毕业工作了,妈妈又觉得学校离家远了点,天天打电话催小敏回家附近找个学校任教。

这样的干涉,听着都是“为你好”,但每次都压着孩子的自主选择,弄得小敏烦不胜烦。最后,小敏一气之下直接搬离家乡,过起独立生活,这才跟妈妈彻底断了往来。

孩子长大后就有了自己的选择,但总有些父母无法接受子女有独立的生活,甚至“干预”得明目张胆,把所谓的“经验之谈”当成指挥棒,结果反倒把孩子越推越远。

简单粗暴又现实,那就是“父母的无底线索取”。有些父母是真心奉献,觉得养儿育女是自己的责任,孩子大了,能过得好就是心满意足了。

也有一部分父母,恨不得把孩子当成提款机,说白了就是投资心态。前两天听朋友说起邻居老张,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父母特别省吃俭用,为的是给他创造好条件。

老张大学毕业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刚开始也想着给父母改善生活,没想到老两口像上瘾似的,逢年过节都要“额外补贴”。

刚开始老张觉得,自己有能力了,孝敬父母是应该的,可时间一长,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多,动不动就借口“缺钱”,老张觉得压力倍增。

特别是当他结婚有了孩子,开销变大后,已经无力再负担父母的额外“需求”,谁知道一提情况,父母就各种冷嘲热讽。结果,老张跟父母的关系直接降到冰点。

亲子关系和谐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尊重。如果父母总是习惯性索取,把“养儿”当成“投资”,只要看孩子“投资回报”没达到预期就冷脸相对,那对孩子来说只会更失望。

有些父母更是明着要,孩子刚毕业没积蓄,就要求他们“尽孝”。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的孝心早就被压成负担,甚至开始心生不满。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用这个责任来“捆绑”子女的生活。很多孩子没办法独立生活,或许也是在这种无形压力下被消磨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会懂得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不让亲子关系变成利益关系,这样才不至于让两代人渐行渐远。

所以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生牢固的,还得靠日常细水长流的呵护。倘若父母能体谅子女的独立需求,子女也会更有可能发自内心地愿意孝顺。

长大了的孩子更希望自己能被当成“平等的大人”,而不是被掌控、被索取的“附属品”。

0 阅读:3

谅冬行军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