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的《点绛唇》,一贬再贬也要说真话的宋初名臣

端平如寄 2023-03-24 10:05:27

馆阁之中,一个当值的中年官员,还在油灯之下写着什么。烛影浮动,映着他手下修的正是《太祖实录》。他大力划去那些编修们的溢美之词,再在一边细心地秉笔直书,他要描摹的是那个真实的帝王,他要还原的是那一段真正的历史。

同僚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唯有一人还在翻着卷宗,望着烛光下奋笔疾书的背影出神。

等那人写的差不多,同僚才收拾了卷宗,起步走上前去,“元之兄,漏夜更深,也该回去了吧。”

那人从书卷上抬起头,似笑非笑地看向他,“子明,你很多年前就编纂过《文苑英华》,你觉得我这样的写法可算史笔?”

同僚伸了脖子一看,立即吓的后退两步,“元之兄,这怕是犯了今上的忌讳,官家虽然还年轻,却也容不得这样的笔法。”

那人冷冷道:“子明,我看你是编过书的人才来问你两句,你当年少年登科的锐气去哪儿了?”

同僚如有所感,握住那人的手臂道:“元之兄,我欣赏你直言敢谏,可是这修实录,总要为尊者讳。太祖登仙之事,岂可尽信那烛影斧声的传言?难道你不怕再次被贬出京?”

是啊,第一次被贬是因为淳化二年 (991年)替徐铉的案子说话;第二次被贬是因为至道元年(995年)替故去的孝章皇后不平。如今,难道要第三次了?

那人听了这话,不怒反笑,“子明,你自走你的阳关道,我却不怕刀斧加身,只要我写的是真的,今上总有一天会明白我忠诚的心。”

说话的人正是宋初名臣王禹偁,不久后他果然因为修史的事情,第三次被贬,而跟他对话的同僚王旦第二年就升任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成为了宰执之臣。

王禹偁在《宋史》与《东都事略》中都有其传,是宋初有名的刚直之臣,也是北宋优秀的诗人、散文家。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作《书王元之画像侧》,赞曰:“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意思是要是王禹偁还在,自己的文章那就没眼看了。苏轼亦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狎玩可”。他留下一部《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宋初流行白体,因为太宗皇帝特别喜欢白居易,在白体的基础上,王禹偁引入了大量抒发自身情怀和讽喻时事的写法,他自己也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充分反映了他在文艺上的追求。

我们今天就来看王禹偁的《点绛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他不屈不挠又坚持正义的节操。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它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链接」点击蓝色链接,可以去喜马拉雅收听长安燕语老师给大家倾情播出的本期节目。《听见宋词》在喜马拉雅等你哦。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为后文抒情埋下了伏笔。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孤”“细”二字暗示了词人凄清伤感的情绪。“一缕”是说人烟稀少,渔村里人家很少。行文淡淡,如话家常。孤烟在诗词中是旷远孤寂的意向,王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句,如今这孤烟却出现在烟雨如画的江南,可见作者心中的苦闷比在西域行走的王维还要落魄三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这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征”字写鸿雁飞行之远,“缀”写雁群相连之密。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如“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南朝 宋 鲍照《数诗》)同时,古时常以鸿雁传信,故用以代表音信,如“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南朝齐·无名氏·西洲曲》)作者在这里远望天际的飞鸿,大概也有一层思念汴京、期待获得君王顾念的意思。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凭栏亦作“凭阑”,是身倚栏杆,靠着栏杆的意思。唐代温庭筠在《菩萨蛮》词中写道:“春水渡溪桥,凭阑魂欲消。”唐代诗人崔涂也在《上巳日永崇里言怀》中写道:“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可见,这凭栏是光阴暗度,销魂夺魄的愁闷之事。词人的身子靠着栏杆,可是心灵却无所凭依,这种痛苦烦闷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王禹偁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他用“谁会凭栏意”,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王禹偁一生刚直,三次被贬,曾写下《三黜赋》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文末写道:“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这一声呐喊,隔了千年依然震撼人心。让我们想到了后来的苏轼,一样正直,一样坚持,一样的仕途落魄,也一样的旷达超然。咸平四年,王禹偁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对也是后来苏东坡被贬的那个地方。

境内两虎相斗,其中一只死了,几乎被吃掉了一半。群鸡夜里鸣叫,整月不停,适逢冬雷大作。禹偁上疏自我弹劾,皇上派遣内侍乘车劳问,并举行祭祷活动以消除灾祸,询问日官,日官说:“管理境内的官员要承当责任。”真宗皇帝爱惜王禹偁的才华,当天,就让他改任蕲州。王禹偁上书感谢皇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对于没有施展政治抱负,他不是没有怨望之心,但他依然不肯改变直言的气节,也绝不会做阿谀的封禅之书。一个月后,王禹偁就死了,时年四十八岁。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宋代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