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怎么看待高考的?

富贵旺财 2019-06-09 13:18:39

面对高考,既然当初报了名,都是想考的,毕竟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成功率最高的方式。

高考,毕竟有难度,毕竟是独木桥,所以对于大多数考生的心态是,想考,但怕考不好。

而有一种做学生的心态,则刚好相反,用现在流行的语体来说就是:不想考,但不怕考。

为什么不怕考,因为成绩好,为什么不想考,因为觉得除了高考之外,还有99种能够证明自己是个人才的方式,

但是这99种方式成功的概率加起来可能都不如高考高,所以,有能力高考而放弃高考,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王阳明就是这种人。

王阳明家世代都是读书人,他爸爸王华在他十一岁的时候高中状元,而王阳明就不信这个邪,他在课堂上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

他爹刚中状元的王阳明却不这么看,他摇头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王阳明想做圣贤,他觉得读书考试是做不成圣贤的,他要格物致知,然后就发生了有名的“阳明格竹”的事件。

“格物致知”这话是朱熹说的,朱熹就是当时最大的圣人,“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因为有利于禁锢人们的思想而被统治者大力提倡。

王阳明家里有很多竹子,所以他格竹,但这种格竹注定是要失败的。朱熹所谓的“格”,其实就是观察,当然这个锅朱熹也可以不背,可以说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实验”是个什么东西,而西方从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开始,通过“实验”诞生了无数的科学和真理。

也就是说,王阳明格竹,就是瞪大眼睛盯着竹子看,这本质上和熬鹰是一回事,区别是熬鹰如果熬赢了,鹰就归你管了,而竹子,连眼睛都没有,所以阳明格竹必败无疑。

这次格竹的失败,使王阳明明白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其中的一条是,他要读书、他要高考、他要获取一个成为圣贤的平台。

以王阳明的聪明才智,考试是不成问题的,他很顺利的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但在会试中却失败了。

三年之后的第二次会试,王阳明又失败了,直到第三次会试,他才顺利通过,然后在殿试中获得二甲第七名。我们知道,殿试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的人数不定,所以王阳明二甲第七名,就是全国第十,所以跟他爹的状元比起来差了一丢丢,但还是很牛逼了。

王阳明通过的这一年的会试,还有一个牛逼的人物也报了名,却因为牵扯进了科举案件而被剥夺了考试的资格,这个人就是唐伯虎。

我们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里面作妖的坏人大boss是宁王,而剿灭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正是王阳明主要的功业之一。

年轻的王阳明,走过一些弯路,没有好好读书考试而跑去格竹;后来的王阳明,当然希望后辈们能够明白,不管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登第或者做圣贤,都需要认真读书考试,登第自不需多言,做圣贤,也需要读书考试来获得一个平台。

怎么样去教导那些能读书却又不想考试的后生,王阳明费了一些心思,他自己就曾经是那种人。

他告诫后辈们,也许你们会觉得科举八股那些东西没用,死记硬背的,但是你可以先不去管用没有用,那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你的目的是登第,那你就应该拿出一点诚意来,如果你连一点死记硬背的诚意都拿不出来,你自己怎么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要登第的,别人怎么相信你是诚心诚意来接受选拔的。

所以,高考就是一种诚意。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