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很多地方都能选,红军长征时为何非得去陕北?

老李说事呀 2024-12-26 14:06:09

当时很多地方都能选,红军长征时为何非得去陕北?真相其实很扎心。红军长征,一部血泪史诗。七年抗战硝烟弥漫,八年游击艰苦卓绝,正当我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时候,原来还有一段更加惊心动魄的旅程。自1934年10月,革命力量濒临绝境,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上演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大转移。从遵义到陕北,足足行军了一万余里,一路艰险坎坷,生死存亡,最终扭转了革命力量的危局。然而,当年红军为何一开始就锁定陕北为归途?历史原来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扎心了!

1934年10月,一场被称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决战硝烟刚刚散尽。中央红军节节败退,顿时陷入了空前危机。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党中央被迫做出了决定,撤离中央根据地,进行一次战略大转移。当时大伙儿都叫它"长征"。用俗话来说,不过就是为了活命。

大家在这场决战中怕是都觉得抽了脑子,说走就走,连老底儿也忘了打听啥。当年的中央领导有博古、李德两位风云人物,但跟蒋介石比起来,不啻是个渣渣。红军当时决定把湘鄂川黔苏区当做临时放脚的地儿,因为那边不远,别的苏区又早就被扫了个精光。

谁说长征目的地早就锁定了陕北?这不是扯犊子吗!博古带领红军浩浩荡荡洋洋得意,还做梦想着跟那边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结果蒋家大爷早就把咱们的小算盘给摸透了,在湘江一带布下了重重包围圈。

当时教员是在一边唱红叫板,但没人愿意听他的。我这话或许有点生硬,当时教员确实是个没什么资历的小角色,嗓门就是再大也没人搭理。所以在大军浩浩荡荡往湘江走的时候,教员只能在一旁叹气,眼睁睁看着大家陷入了重重包围圈。

说时迟那时快,湘江一役交火不久,红军便被打得精光。原本7万余人,转眼间只剩下3万出头。湘江东岸横尸遍野,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在红军阵线里,一支部队直接被歼灭了,撤销了番号。假如战士们不是拼尽全力作战,蒋介石当年就要把红军一锅端了。

这一仗打完,不得不说高层们也有些醒悟了。当时的中央指挥权就掌握在博古、李德两人手里,但在这场战役中也是显露了无能。输得有些干干脆脆,毫无抵抗之力,当场就被质疑了战斗能力。

但博古和李德就是那股子冥顽不灵的劲头,死活不松口改变主意。他俩就是坚持一口咬定之前的路线,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去了。这下好了,蒋介石再次调兵把重兵部署在了湘西,将红军有去无回地困在了这个腹地之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出了一个英雄人物。这人不是我们从前津津乐道的教员,而是当年的张闻天同志。教员比较有先见之明,极力主张放弃红二、六军团的计划,调头往缺兵少将的贵州进军。当时教员只是一个小角色,口无遮拦的说了一通,却让党内二号人物张闻天耳根清新,当即表态支持教员的提议。

王稼祥、朱德、周恩来三人也纷纷点头,小会议就这么一波三折,红军改变主意,打道回府往贵州走去。这被称为"通道转兵",直接避开了蒋介石在湘西的包围圈,堪称是首战告捷。教员的马前马后言辞,也让蒋家叔把马给摸糊涂了,片刻之间便扯乱了他在湘西的军心。

后来在遵义,高层同志们彻底对号入座,把指挥棒交给了军事家教员。从这一刻起,红军长征才真正拨云见日,有了开挂的英雄领路人。教员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打算,想着要往四川去,再跟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一起把持四川后腹地作为立足之地。理论上想来也是可行的,不过蒋介石的步步紧逼也让事情变得难上加难。

于是上演了那一幕幕精彩的"四渡赤水"。红军分三路奔赴四川,但惨遭了蒋介石的穷追猛打,在鲁班厂一役损失惨重。再是第二次赤水出手,教员便不再明牌行事,紧急调头重回遵义,令蒋介石大伤脑筋。

第三回游走大村、龙山一带,教员再次给蒋介石来了一个借阴谋,全军被骗离开贵阳,教员趁虚而入。再是金沙江一役,蒋介石骨干部队也都抽空了,教员顺利渡过重围。一路艰险,历经九死一生,教员终于攻无不克、克无不走,为红军开辟了长征道路。

其实长征初期,教员也没想到往陕北走。开始时不过是想赤化四川,扩大一线阵地。直到与张国焘分裂,他才触景生情,打定主意要北上寻找落脚处。最后在一份《大公报》上,教员得知了刘志丹在陕北苏区的存在,这才最终决定把陕北作为归途。话说回来,刘志丹当年也算得上是顶天立地的人物。当时红军多米诺骨牌般接连被击溃,刘志丹却硬是把红二十六军打理得井井有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