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对待子女的联系与婚姻问题上有着开明的理念,主张真挚的情感给予他们帮助与引导,要求他们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同时还指出真挚的感情要胜于盲目的浪漫。
因此,在这些孩子成家之前,毛泽东就告诉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品质,甚至还用《打金枝》举例告诉他们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那么,孩子们学得如何呢?
毛泽东青年的婚姻观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接受斯诺采访时就曾说道:
“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
在《毛氏族谱》中,在毛泽东14岁时,原配罗一姑就因包办婚姻嫁入了毛家。罗氏成为了中国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当时毛泽东少年大志,根本没想到父母这么早就为自己操办婚事,为此闷闷不乐,他拒绝和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绝不会碰她一个指头。这是毛泽东对封建婚姻的抵抗。
1910年,罗氏病逝,毛泽东也没有承认这段包办婚姻,在新民学会时,毛泽东和蔡和森都曾表示反对婚姻,宣布不结婚。他们认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没有时间将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上。
1918年8月,毛泽东赴京求学,在北京,由于共同的革命理想使得毛泽东和杨开慧走到了一起。
当然早年的经历也对毛泽东后来的婚姻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1919年11月28日,他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婚姻上的迷信问题》一文,对他熟悉的韶山和毛家的婚姻习俗作了批判。
他对迷信的婚姻习俗与礼仪进行了无情的解剖。
虽然说,中国父母包办子女的婚姻,煞费苦心,但当他经历过后,才发现他们选择的标准也仅仅只在八字上合不合。
他充满讽刺性地说道:
“合八字有两样:一是请算命先生合的,一是请‘菩萨’合的。只要八字合得来,便是鬼也可扯拢做夫妇。”
他还特别提到,“社会上往往有小年纪的女子,配着大年纪的丈夫,或是小年纪的丈夫,讨了大年纪的女子。”
在1919年,毛泽东集中表述他的婚姻观和批判旧式婚姻的文章有十篇之多。他的文章虽然将没有谈到自己的那段婚姻,但在情感上也有着那段婚姻留给他的阴影。
所以在1919年7月28日毛泽东所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二)》一文中,首长表述了他的恋爱主张,强烈谴责大男子主义和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提倡妇女解放、妇女公开交际,恋爱自由和恋爱神圣。
青年毛泽东婚恋观的主要内容是: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夫妻关系和婚姻要以恋爱为中心。
而毛泽东在抗大时,就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恋爱时青年应该遵循三原则,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原则、自愿原则。要严格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要培养无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操。
从中毛泽东也看出了旧时女子的地位,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位置,不仅不幸福,还遭受着许多人的虐待,在恋爱和婚姻是不得不处于从属地位,听从父母和丈夫的摆布。
他认为男女平等和经济自立为自由婚姻的前提。在与杨开慧相恋时,他鼓励爱人去开展革命活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延安,支持贺子珍到抗大学习,提高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和江青在一起时,也非常尊重她的京剧和摄影爱好,还专门给她请来了老师进行指导。
在他看来,不管是在恋爱还是在婚姻中,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应该为了某个人而放弃自我。
毛泽东的家庭观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结合,并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两人举行了简单的新婚仪式之后,便结为了革命夫妻。
对于自己的孩子,毛泽东也是这样教育的,李敏爱上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而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孔令华父亲的旧身份就反对二人的交往,反而很赞同二人的自由恋爱,并亲自为二人主持婚礼。
毛泽东在家庭观中,尤其重视女性,呼吁妇女解放,在目睹了妹妹毛泽建童养媳的悲惨生活,他发誓一定要将妇女从包办婚姻、童养媳、买卖婚姻中解放出来。但这就一定要实现妇女的经济独立。
他不仅在理论上分析批判了旧式婚姻制度对妇女的迫害,还带头破除封建的贞节观。
在毛岸英牺牲之后,毛泽东甚至劝说儿媳改嫁,他说道:
“思齐啊,你对岸英的那份情,爸爸心里清楚,也能理解,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共产党人不主张望门守节、从一而终。”“你还年轻,重建个家庭,对身心健康,对工作,对发展中的建设事业都会有益,也是对岸英最好的纪念与安慰。”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刘思齐终于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此外,毛泽东在弟弟毛泽民为国捐躯之后,仍然劝弟媳朱旦华节哀改嫁,组建新的家庭。
在家庭中,毛泽东对子女要求严格,但处处有着民主平等的气息。
毛泽东认为在家庭中,应该和孩子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虽然毛泽东和子女聚少离多,但他从来没有忘记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一些问题进行建议和意见。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对孩子们建议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建议。他对孩子们说道:
“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除此之外,他还希望孩子们能人格独立,有着独立的意识。他倡导个人解放,妇女要在封建纲常伦理中解放出来,对于子女,父母也应该听取子女的心声,不应该贸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
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独立意识,对子女也并不溺爱。毛岸英和毛岸英小时候流落街头,从苏联学习归国之后,毛泽东就让岸英去上中国的“劳动大学”。
就连在身边的李敏,也都是将她托管在延安保育院,让她学会独立生活。1947年,在陕北打游击时,毛泽东把李讷接到了陕北,在战斗中生活。
毛泽东还主张要尊敬赡养老人,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毛泽东并不承认和罗氏的婚姻,但他仍然善待着罗氏家属。
1950年毛泽东派岸英回韶山看望父老乡亲时,还专门嘱托将罗氏的弟弟接到韶山叙旧,当他得知罗家家庭情况不好时,还拿出了几百元寄给了罗家。
杨开慧去世之后,毛泽东也主动承担着赡养岳母的义务。尽管和贺子珍已经没有了夫妻的名分,但他仍然关心着贺子珍,也知道适度。当贺子珍在苏联时,他还亲自照料着贺母的生活,为他养老送终。
毛泽东教育孩子,舍小家为大家,有国才有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的绝大多数亲属都投身了革命,先后有六位亲人惨死。不仅如此,毛泽东的子女,由于战争而无暇顾及先后牺牲,有的部分寄养在老乡的家中。最后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的大儿子也长眠在了朝鲜战场中。
不过,在反对封建婚姻家庭上,毛泽东还是对子女的恋爱和婚姻做了不少指导。
毛泽东指导女儿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根据自己的经历来看,毛泽东认为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以及生活情趣也都需要大体一致,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
毛岸英从苏联回来之后,就对在抗大学习的一个漂亮姑娘产生了好感。江青得知后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毛泽东。于是他叫来了毛岸英,儿子告诉他这个姑娘的人还是挺不错的。毛泽东却意味深长地说道:
“不漂亮不聪明你也不会动心,这一点我理解。可是,见了漂亮的就动心,这一条我就不理解你了。”
毛泽东继续问道:“除了漂亮,你还了解她什么?”毛泽东知道年轻孩子谈恋爱只知道看外貌,事后,也正如他所料,那个姑娘根本没看上毛岸英,而且不能适应延安的艰苦生活,不久之后就回到北平了。
在毛泽东的教育下,毛岸英对谈恋爱有了新的认识,回到西柏坡之后,与刘思齐相识并产生好感,最后决定结为伴侣。
毛岸青在婚恋问题上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毛泽东也为儿子出谋划策,说道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后来当他知道毛岸青和邵华成为男女朋友之后,心里也非常高兴,不久之后两人也结婚了。
李讷作为毛泽东身边的掌上明珠,在父亲的影响下,在井冈山锻炼时产生了要找一个农民干部的想法,之后和小徐相爱成婚,也得到了父亲的同意。但两人在学识、性格等方面差异太大,也成为了两人离婚的主要原因。
虽然毛泽东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告诉他们要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找对象时也要求他们找劳动人民的孩子。但由于他们生长在红墙里,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也自然会有一些优越感。
毛泽东为了使得女儿成家后家庭幸福,也提前打预防针,注意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们如何处理婚后的家庭生活,比如就带着他们去看《打金枝》。
《打金枝》的剧情跌宕起伏,主要讲的是一场宫廷内部矛盾进行了大众化的处理,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毛泽东非常喜欢,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剧种的《打金枝》他都看过,所以他也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给孩子。1957年,他在看过《打金枝》之后说道:
“郭子仪的儿子同皇帝的女儿结亲之后,闹矛盾,郭子仪和皇帝各自批评了自己的孩子,解决得很好,这是说解决内部矛盾要各自多做自我批评。”
对此,李敏也曾回忆说:“我爸爸当初一再让我看《打金枝》这出京戏,意在让我明白自己婚后该怎样对待令华及他家里的人。”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教育孩子们在成家之后,要和自己的伴侣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在父亲的关心和指导下,孩子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和家人和睦相处,和伴侣患难与共,最终孩子们也都赢得了幸福的家庭和美满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