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张爱玲台湾之行:在花莲看山地舞,逛城隍庙,游“大观园

笑笑维克 2024-03-29 13:20:50

1961年,在定居美国6年后,张爱玲计划回台湾和香港一趟。

张爱玲

台湾对张爱玲来说是陌生的,她从未去过。太平洋战争时,由于躲避轰炸,她所乘坐的从香港回上海的轮船绕道南台湾,她远远地只看见个山,“像古画的青绿山水,不过纸张没有泛黄。”

为什么去台湾

1955年秋,张爱玲从香港乘船前往美国,此后,她就在美国定居下来。

然而,移居美国的生活并不如张爱玲曾经所畅想的那样美好,作为年少成名的作家,她的作品在美国却始终卖不出去,这种打击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让她在陌生的美国面临着难以立足的巨大经济压力。

几个月后,张爱玲和一位同样不断申请各个文学营救助的德裔美国剧作家赖雅相识,不久他们结婚。

赖雅比张爱玲大29岁,离婚后一直过着自由的单身生活。他曾经是大学教授及好莱坞著名编剧,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逐渐走下坡路,经济上也依赖政府微薄的救助金。

婚后,他们租房定居,暂时结束了各处辗转迁移的救助生活。

张爱玲和赖雅

在美国,由于在写作方面受阻,为了生计,张爱玲接下了中文写作方面的计划,其中之一就是为张学良写传记。

当时张学良仍被监禁在台湾,张爱玲为了搜集素材,她决定回香港写剧本之前绕道台湾一趟。

台湾初印象

张爱玲孤身一人前往台湾,出了机场,她碰到一个“干练的穿深色西装的人”走向她,用英语问道:“你是李查·尼克森太太?”

张爱玲当时一头雾水,不知这个人是什么意思,难道她长得像尼克松夫人?可明明她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女同胞,怎么可能跟金发的尼克松夫人相像呢?

张爱玲回答“不是”后,这位中年男子便转身再到人群中去寻找。

随后,来接她的美国朋友解释:“有这么个人老是在飞机场接飞机,接美国名人,有点神经病。”

张爱玲笑了,“随即被一阵抑郁的浪潮淹没了,是这孤岛对外界的友情的渴望。”

相比大陆,张爱玲将台湾和香港都称作“边城”,她将记录此次旅行的一篇散文命名为《重访边城》。

行走在台北的红砖道上,张爱玲有一种“温暖感”,时隔6年后,她终于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似乎有些激动。这里是中文的世界,虽然不是大陆,不是上海,但那种亲切的感觉一定是真实的。

想到花莲去看看

在台北的大街小巷走了一遍后,她对王祯和的小说《鬼、北风、人》里面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想到花莲去看看。

六七十年代台北的小马路

在台北美国新闻处处长麦加锡的安排下,小说作者王祯和 作为导游,带着张爱玲去花莲采风。

当时的王祯和 还是台大外文系的二年级学生,才20出头,很有青春朝气,话很少。张爱玲也不大喜欢说话,这个“小导游”倒是符合她的脾气。

年轻的王祯和那时还只能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张爱玲说他有“文艺腔”,称他为“小导游”。

但是遗憾的是,那几天难得的近距离相处,却并未在王祯和的文学版图中留下关于张爱玲回忆类的文章,这曾让“张迷”们大惑不解,感到非常可惜。

王祯和解释,他当时总觉得资历太浅,唯恐写不好,或有损于张爱玲,所以不如不写。

从花莲返回台北,王祯和与张爱玲道别后,就真的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王祯和 后来成为台湾乡土文学代表性作家,但在中年时(1990年)就去世了。

比张爱玲走得还早。

花莲人眼中的“时髦女孩”

时隔25年后,王祯和接受杂志访谈时回忆,张爱玲当时一出现就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顶漂亮”,但显得年轻,很美国风,穿着简单时尚。

到了当时还很落后的花莲后,张爱玲走在人群中就更加醒目了,人们的目光总会停留在她的身上。

当时初秋时节,台湾风景美丽、气候宜人,张爱玲穿着简单的衬衫,习惯将衣服上第一、二个扣子松开不扣。这在当时还十分保守的台湾来说,相当特别。

王祯和的舅舅用台语说:“伊像美国人,很美国派。”

1961年,张爱玲在美国家中

和小她20岁的王祯和走在一起,当时40出头的张爱玲依然显得很年轻,王祯和的邻居都很好奇,以为他带回来的是女朋友。

王祯和 回忆:“她那时模样年轻,人又轻盈,在外人眼里,我们倒像一对小情人。在花莲人眼中,她是“时髦女孩”,因此我们走到哪里,就特别引人注意。

乘车去花莲的路上,看到沿路及车站到处都是可以做圣诞树的松树和扁柏,还有各种稀有的树和花,张爱玲感叹:“台湾真富,这在美国都要花钱买的。”

对张爱玲来说,在美国需要花钱营造生活品质的东西,在台湾却随处可见,所以不胜感慨。

逛城隍庙,参观酒家,游“大观园”

在花莲,张爱玲似乎对这里的民风民俗非常感兴趣。

王祯和 带她去逛城隍庙,搭乘三轮车到庙宇参拜,张爱玲很认真地边看边做笔记。

去观赏阿美族的丰年祭,她赞叹全副装饰的山地小姐的侧面美极了,说道:“她可以选为最佳侧面奖。”

台湾阿美族的丰年祭舞蹈

当地领导听说张爱玲是从美国来的,热情地邀请她坐贵宾席,但她执意认为坐在草地上更舒服。

有台北来的舞蹈家,主动跑来认识张爱玲,并且说:这些舞,不好!如果给他编的话,可以更好。

张爱玲私下对王祯和说:“山地舞,要他来编干嘛!”

王祯和带她在花莲市的街上逛,后来走到一处陋巷,碰到妓女户小姐在店里跳曼波舞,张爱玲觉得十分有趣。

于是,第二天在王祯和的亲戚的安排下,她进到“大观园”(一甲级妓女户之名称)一游,“她看妓女,妓女坐在嫖客腿上看她,互相观察,各有所得,一片喜欢。”

这些风尘女子听说张爱玲是从美国来的,对她更感兴趣了。

后来他们去参观酒家,酒客对她比对酒女更感兴趣,还邀她入座共饮。

很注重形象,非常有礼貌

在花莲,张爱玲被安排住在王祯和的家里。

她和王祯和 的母亲用日语聊天,每天晚上道“晚安”,“说话很慢,很柔,很自然。”

张爱玲在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在脸上擦抹各种护肤品,总要花很多时间。

王祯和母亲很好奇很新鲜,就问:“不知是什么东西?”

张爱玲对于文字的要求非常高:“每一字、每一标点符号都分开得清清楚楚”,“每一字一画都规规矩矩”。

他们一起到照相馆拍照,张爱玲花了一个多小时仔仔细细地打扮。照相师也很认真地帮他们拍了很长时间。

王祯和、张爱玲及王祯和母亲(从右到左)

这张照片是张爱玲台湾之行我们现在唯一能看到的留影,就是在花莲所拍的,王祯和遗憾当时没有多拍一些合影。

谈文学,要去香港写剧本

张爱玲似乎不太愿意谈她自己的作品,她谈到丁玲,再谈到大陆的小说。她说在大陆,都是按一种套路来写作,不会有好东西的。

她还跟王祯和 谈到她的丈夫赖雅是西部武打作家。

这个倒是很新鲜,在我们所知的资料中,都以为张爱玲的美国丈夫是一位剧作家,并不清楚他还是武打作家。

据王祯和 回忆,张爱玲对当时的世界文坛很熟悉,尤其对当时美国的舞台剧和舞台剧演员很了解,她甚至讲到他们的私生活。

至于她曾经译过海明威等人的小说,则是张爱玲去美国前,在香港工作时的事情了。

总之,可以知道那个时候张爱玲对世界文学都是很关注很了解的,她也一直关注着中国大陆文学界的动态。

张爱玲非常敬佩胡适,她和王祯和 谈到胡适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

1961年秋,张爱玲去台湾时,胡适也在台湾,但她好像并没有打算去拜访他。

1962年2月,当胡适突然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张爱玲也感到很突然、很震惊。后来她写了一篇追忆文章《忆胡适之》。

胡适在美国家里

张爱玲初到美国时曾和胡适见过几次面,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人一旦上了年纪,说没了就没了,张爱玲写道:“看到噩耗,只惘惘的。”似乎略有遗憾。

其实,张爱玲有不少亲戚在台湾,但她似乎已经很久不和这些亲戚来往了,这也可以理解,她本来就是一个对亲情很疏淡的人。

后记

花莲一游后,张爱玲计划到台东,然后去屏东参观矮人祭后,搭金马号到高雄,再回台北,然而从美国来了电话,他丈夫突发急病,家人打电话找她。

于是,接下来在台湾的行程全部取消了。

那时,她若回美国,钱只够买票到洛杉矶,回不到波士顿,这确实让她很为难。

好在确认赖雅病情稳定后,张爱玲便按计划继续香港之行,她要为香港的电影公司写《红楼梦》剧本,写完后拿到酬劳她才能再回到美国。

即将离台时,张爱玲被一位记者发现行踪,在报纸上写了小小的一段新闻,张爱玲只淡淡地表示:她来台湾是拜访亲戚。

其实,张爱玲此后的香港之行也并不太顺利,回美国后,她就几乎再没有过旅行的记录了。

赖雅身体不好,张爱玲一直不离不弃照顾他,直到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又恢复了单身生活,并且此后她几乎不愿再见任何人,完全让自己孤独或者说孤立了。

可能用“遗世独立”这个词来形容张爱玲更适合。

0 阅读:0

笑笑维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