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阴谋与真相:1900,半个中国在抗旨

白驹说 2023-11-01 18:55:48

0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

被慈禧称为“不可少之人”的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官邸来回踱步,步频时快时慢,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就在上午,盛宣怀从各国驻沪领事那里了解到,天津租界遭到炮击,洋人死伤颇多,英方已开始向远东各处抽调兵力,而俄国和日本必定最先集结完毕,北方局势即将糜烂。

操办洋务多年的盛宣怀深知中外实力差距,对于载漪、刚毅等主战派此番以卵击石的骚操作,他是又惊又气。就在两天前,他甚至斗胆令各地电报局压下了朝廷荒谬的宣战诏书。

于公,北方战事已不可避免,一旦东南各省卷入战争,则帝国的财源将立刻断绝,全国整盘棋局崩坏,届时万一内乱再起,必定一发不可收拾。

于私,经办洋务以来,盛宣怀除了当好职业经理人帮着大清投资实业以外,自己的商业帝国也没落下,能源、纺织、粮食均有布局。此时北方动乱,商贸停滞,哄抢纵火不断,自己在管的公产和私产均遭受巨大损失。战火一旦烧至东南,无论是朝廷的资产,还是自己的商业帝国都将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也就失去一切政治筹码。

时势危急,盛宣怀再三思忖之后,向当时东南最有权势的两位封疆大吏发出电报,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岘帅(两江总督刘坤一)、香帅(湖广总督张之洞)想要补救,必须令地方官、上海道,与各国领事订立盟约,上海租界准许由各国自行保护,而长江和内地均归各地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刘坤一和张之洞阅后直拍大腿,可算是有人说到自己心坎里了,纷纷为盛宣怀的“思虑周密”点赞。

办,立刻办!

遂令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搭班子,与各国领事协商东南互保事宜。

表面上,此次谈判以余联沅为首席代表,但实际上但凡遇到重大决策事项,余联沅都要与盛宣怀商讨后,才会答复外方,可以说,盛宣怀才是谈判现场的实际主导人。

东南互保谈判之际,清廷频频发出圣旨,时而对各国发布强硬措辞,时而又态度软化以安抚各国情绪。盛宣怀一边问候着朝廷里那些猪队友的全家,一边利用电报的时间差,专挑好听的说给各国领事听,不遗余力为东南互保谈判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盛宣怀积极扩大朋友圈,不断游说各地督抚加入谈判阵营,增加谈判筹码。随着各地督抚的陆续加入,大清的东南半壁都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大而不倒的局面,即便日后朝廷追责也是法不责众。

盛宣怀到底有什么能耐,竟能斡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

除了自身对时局的把控和出色的外交能力外,他还掌握了一个关键的大杀器——电报。

别忘了,大清的电报局可是盛宣怀一手创办的,这位爷是个开了全图外挂的主。

△盛宣怀(1844-1916)

02

早在盛宣怀定计前,曾当过张之洞幕僚的赵凤昌就对盛宣怀说过:“(东南互保)最要在刘(坤一)、张(之洞)两督。”

恰好,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是坚定的洋务派官员,此时均在极力避免辖区卷入北方战事。

特别要提一下刘坤一这个人物,其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全权负责东南外交事务,是事实上的钦差大臣。因此,在盛宣怀眼中,只要刘坤一同意出面,与各国领事的谈判自然名正言顺。

刘、张二人定策后,遂成为东南互保幕后的实际策划者。

△刘坤一(1830-1902)

时年七十岁的老刘和六十三岁的老张早在收到盛宣怀的电报前,就在频繁通电,谋划如何保境安民。

老张:“英国佬企图派舰队沿长江而上,被我阻止了,我向他们承诺咱哥俩会保护长江沿线的洋商和教士,上海的英国领事就靠你转达啦,一定要保护好洋人,不能让他们抓到动武的由头。”

老刘:“大沽口炮台已失陷,北方估计要完了,现如今,咱们只有尽力稳住局面,安抚各国,别忘了调兵遣将,震慑住地方,东南不容有失啊,兄弟。”

等接到盛宣怀关于东南互保的提议后,老哥俩又是一番商议。

老刘:“兄弟,盛宣怀这小子的主意靠谱吗?”

老张:“老哥,我看行,我这就派人去上海,你赶紧派上海道和盛宣怀去谈,你什么意见我就什么意见,不必等我的人。”

老哥俩不光自己致力于和谈,也没忘了拉上周边省份的小伙伴们。在刘、张二人的串联下,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等东南督抚陆续加入阵营。

于是乎,当慈禧急令南方督抚抽调兵马,进京勤王时,便出现了半个中国抗旨不尊的情况,令清廷尴尬不已。

当然总有那么几个刺头,比如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等人,极力反对东南互保。刘坤一本着不加入就滚蛋的原则,热烈欢送此二人北上勤王,扫除一切和谈障碍。

慈禧看着东南督抚阳奉阴违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但又无可奈何。于是,老太后退而求其次,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你们不肯勤王,那我让你们断了给洋人的赔款总不能再拒绝了吧。

此时,东南互保章程已经达成,若是依朝廷的旨意办事,无异于主动打破好不容易达成的和平局面,刘坤一、张之洞联合李鸿章再次上疏慈禧,言明利害关系,清廷拗不过,最终不得不撤销原旨。

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勠力同心之下,东南各省与列强仅对章程进行了口头约定,并未实质性签约,章程也没有在现状下进一步出卖国家权益,这帮督抚竟能在庚子国变中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免遭列强荼毒,不得不钦佩他们的才干。

晚清不是没有经世能臣,而是这朝廷已经烂到根了。

△张之洞(1837-1909)

03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九日,广州两广总督衙门。

自从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背下一切罪责,遭到罢黜,直到庚子年才被重新启用,任命为两广总督。

七十七岁高龄的李鸿章已是风烛残年,早已没了当初权倾朝野的王霸之气。

然而,就在今天,李鸿章决定再硬气一回。

当李鸿章收到盛宣怀转发的清廷宣战诏书时,当即怒斥:“二十五日矫诏,两广绝不奉诏,此乃乱命也!”

东南督抚们恍然大悟。

就是!大哥说得对!朝廷哪能如此糊涂,这就是乱命。于是,兄弟们都统一口径,拒不奉诏。

五月三十日,刘坤一拍电报给李鸿章,向他和盘托出东南互保计划,最后询问其态度:“老大哥,您的处境和咱们一样,东南互保的方略已部署周密,除了这也没别的法子了,您给个态度。”

李鸿章回电:“长江一带就靠你和张之洞啦,保护好洋商和教士,别让老外有可乘之机,两广由我守护。”

老大哥李鸿章虽未对互保方案给出明确意见,但措辞更偏向于支持,他的表态也给了刘坤一、张之洞执行东南互保方案的底气。

随后,在昔日亲信盛宣怀等人的不断游说下,李鸿章审时度势,最终正式表态加入东南互保阵营。

他的加入无疑给东南各省打了一剂强心针,部分态度摇摆的督抚随后纷纷表态加入。

就在互保章程议定前夕,已被清廷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奉旨北上,途中坐镇上海,作为盛宣怀、余联沅等人的坚实后盾,最终为东南互保奠定大局。

南方诸事已了,待到北方时局稍稳,李鸿章遂决定北上为清廷收拾烂摊子。

曾在戊戌变法中被李鸿章所救的维新人士张元济求见李鸿章,请年迈的老中堂“勿再为清廷效力”,期间声泪俱下。李鸿章只淡然道:“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

八月二十一日,在东南督抚一片“大清存亡,惟公是赖”的道别声中,李鸿章乘船北上,再一次背上丧权辱国的千古骂名。

一年后,李鸿章病逝。直到临死前,还在被俄国公使逼迫签字。

在收到李鸿章的死讯后,慈禧呆楞当场,随后哭泣道:“大局未定,万一还有什么不测,就再也没有人能为我分担了。”

从此,大清再无糊裱匠。

△李鸿章(1823-1901)

04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八日,上海日本领事馆。

日本驻沪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对大清的局势同样十分关切。

当前,各国军舰争相闯入上海港,而清廷水师也有六艘军舰进港,随着北方战事的恶化,双方气氛日渐紧张,万一哪天擦枪走火,后果不堪设想。

小田切是个典型的中国通,而且与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派官员均有私交,关系匪浅。

小田切知道此时刻不容缓,分别给刘坤一和张之洞发去电报,诚恳建议二人出面主持东南大局,速派要员来上海与各国领事商讨和谈事宜。小田切也是第一个抛出东南互保橄榄枝的外国使节。

就在一天前,刘坤一和张之洞刚收到了盛宣怀关于东南互保提议的电报。老哥俩一番思忖商讨后,第二天便回电小田切,完全接受了他的提议,并表示立刻派人与各国领事磋商。

小田切对维持大清东南局势如此上心,就连日本外务省都不能理解,凭啥别人家着火,你嚷嚷救火比当事人还积极。

随后,小田切向直属领导日本外务大臣致电汇报:“东南互保是下官和盛宣怀私下商定的,所以我对此事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因此决定与清国官员共同努力确保时局。”

日本外务大臣一看电文,呦,道义,你小田切怕不是昨天喝大了吧,立刻回电驳回。于是,小田切再次致电,详细汇报了自己积极提议清国东南互保的真实动机。

小田切自然不光是出于道义,作为日本在华利益的代表,他自有他的一套小九九。

首先,东南局势一旦崩坏,日本在华产业势必受损,别的可以不管不顾,但自己的瓶瓶罐罐总得想方设法保全吧。

其次,帮着东南督抚们搞定危机,这些封疆大吏自然会对日本刮目相看,利于逐渐培养亲日势力。特别是刘坤一、张之洞这样的长江沿线地方大员,更能帮助日本排挤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的势力。

最后,东南半壁抗旨不遵,清国北方缺兵缺饷,八国联军打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呦西!”

日本外务大臣阅毕,如醍醐灌顶,立刻批准了小田切的请示,并给予全力支持。

在接下来的东南互保谈判中,小田切无疑是最积极的外国领事。

原本作为清国对手方的一员,小田切竟然胳膊肘往外拐,又是私下里当中方的参谋,又是积极游说各国领事促成和谈,甚至第一时间将打探到的英美谈判底线透露给盛宣怀。可以说,东南互保章程的议定,小田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小田切张罗了半天,几个目的都达到了吗?

在华利益之类的撇开不谈,单就是培育亲日势力,光是张之洞的两个宝贝儿子张燕卿、张仁蠡在抗战时期就先后当了汉奸。

显然,在培养汉奸方面,小田切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的。

△小田切万寿之助(左一)

05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全国动荡的局势也宣告结束,东南互保随之落幕。

此时,御史言官们再次挺直腰杆,跳出来闹事,开始指摘东南督抚在庚子年的不忠不孝行为,上疏批判道:“君父战于西北,臣子却和于东南,弃宗社于度外,委君父于死地,哪还有什么臣节可言!”

慈禧一看,大怒,大骂其为书生之见,严令此类言论不许再奏。随后再下一道圣旨:将庚子年“矫擅妄传”的那些谕旨统统销毁,一件不留。

御史言官们哪会明白,朝廷被东南督抚们狠狠打了一次脸,这丑事瞒都来不及,你们还敢再提,朝廷还要不要脸面了。

之后,清廷论功行赏,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张之洞、盛宣怀均赏加太子少保衔 。

慈禧内心虽极不情愿,但还是得对东南督抚们说一句:谢谢你们哦,帮我保住了大清。

END

1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