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军一战牺牲5名师级干部,毛主席下令枪毙护送的负责人

小淇阅览过去 2025-02-12 09:40:54
前言:

1947年,国民党不顾百姓祈求,悍然发动内战,为了保证革命的最终胜利,同年5月21日,冀察热辽分局立即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

但谁能想到,就在会议结束后,返回根据地的冀东代表团5名师级以上的干部均被埋伏已久土匪刺杀,而护送首长的骑兵连却早已不知踪影。

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央,正在办公的毛主席闻之勃然大怒,称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护送代表团的随行人员更要一一处罚。

那么,当年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冀东代表团又为何会遭到敌人的埋伏?

踏上归途

抗战时期,由于东三省率先经历了工业化,国内的大量兵工厂都驻扎此地,故而蒋介石的第一目标战场也定在了东北地区。

为了保证作战的顺利,位于内蒙古地区的冀察热辽分局与此同时也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当时参加会议的共有10个代表团,其中便包括了冀东代表团。

会中,各大代表团相继从分局领到了任务,而冀东军区所负责的任务就是滦东战役。

此次战役关系着整个东北战役的胜利,代表团负责人李中权不敢大意,几乎在会议结束的同一时间,他就立刻派自己的警卫员带着领到的弹药先行向根据地赶去,至于自己和代表团的其他高级干部则成立一支小部队紧随其后。

得知此事后,分局领导虽然认同李中权的做法,但对于这些高级干部的安危,他亦是十分担忧。

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分局领导又特地从机关单位调来了一支骑兵连,用来保护代表团,同时也提高了李中权等人的机动性。

对于领导的关怀,李中权虽有推辞,最终还是接受了下来。

就这样,一行人踏上了归途,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支负予众望的骑兵连,在后来竟然会将他们弃之不顾,最终致使5名师级干部阵亡,22名代表团成员受害。

在长途跋涉长达5天之后,李中权与战士们成功抵达柴胡栏子村。

此时正值深夜,长时间的赶路也都令战士们疲惫不堪,为了战士们的身体着想,李中权最终决定在村子中留宿一晚,等到隔日再踏上征程。

由于该村落占地面积较小,仅能容下代表团成员,考虑到骑兵连个个都配有马匹,李中权便建议骑兵连在该村2.5公里外的彩凤营子村驻扎,以此来与自己形成犄角之势。

从当时的割据形式上来看,李中权所在的柴胡栏子村唯有东面还在国民党的管辖之下。

而柴胡栏子村和彩凤营子村所面对的夹角正是东方的赤峰,如真有敌军敢来冒犯,即便不能击溃敌人,也能保证全身而退。

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战争一旦打响,这支骑兵连却成了逃兵。

土匪埋伏

隔天一大早,李中权便早早起床探查村外的岗哨,也就是在这时,远方一人引起了李中权的注意。

只见此人背着一杆长枪,身骑高头大马,明显不是骑兵连的战士,出于警觉,李中权便命哨兵大声询问对方的身份。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并未回答,反倒是直接一枪打了过来,考虑对方出现的位置在于西方根据地,李中权还以为是战友认错了人,赶忙开口:“我们是八路军。”

可这一喊不得了,对方打的却更加猛烈了,其身边又涌出了数十个持枪的匪徒,枪声也如雨点般密集起来。

与此同时,村里的战士们听到枪响也赶忙起床,来到了李中权的身边。

见状,李中权立刻命几名战士占领村内制高点,自己也对敌进行阻击,可战争持续数10分钟,敌人的火力仍丝毫不减。

一旁的代表团主任苏林燕看出了端倪,赶忙找来了通讯员,命他前往彩凤营子村,寻求骑兵连前来救援,而自己则与战士们驻扎在阻击前线固守待援。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通讯员也派出去了几波,这骑兵连按道理来说早就应该赶到了,可即便土匪攻入了村中,他们还是没有赶到。

而眼见着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烈,李中权和苏林燕都深知他们等不到骑兵连了。

见状,李中权赶忙率领剩余的代表团成员向村口突围,但未曾想,敌人早已在这里设下了埋伏。

李中权他们才刚一露面,机枪就如同机枪就不断轰鸣起来,数名代表团成员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便包括了主任苏林燕,而李中权也在此次突围之中身受枪伤。

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下,李中权不敢缅怀阵亡的将士,赶忙继续带着战士们向彩凤营子方向继续突围。

历经千辛万苦,李中权终于抵达彩凤营子村时。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村中竟毫无骑兵连的踪影,最后还是路过的一名老乡解开了李中权心中的疑惑。

原来,早在枪声打响之后,骑兵连便如老鼠一般向山上逃窜去了。

所幸,后来周围的20军分区和热中军分区得到消息前来接应李中权,这才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而那伙匪患在几支部队的联合围剿下也得到了平息。

追查到底

事后经过统计,机动代表团在此战中足足损失了22位代表团战士,其中还包括了5名师级以上的高级干部。

这个消息很快传回了中央,得知此战造成如此大伤亡之后,毛主席勃然大怒。

当即命冀察热辽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一定要严惩凶手,同时还要对负责护送的骑兵连做出最严酷的惩戒。

有了主席的命令,冀察热辽军区立刻组织了一支身经百战的部队向土匪盘踞地进发。

在历经数十次的作战之后,内蒙古盘踞已久的匪患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治。

而至于骑兵连问题,冀察热辽军区也进行了专门调查,原来,当时作战时一名通讯员在得知骑兵连逃往后山之后,曾在山上找到了骑兵连的指导员。

可在得知李中权他们所面对的窘境时,骑兵连指导员却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

“这是你们的任务,你们是要负责的!”通讯员见状言辞激烈的说道。

可即便如此,指导员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

迫于无奈,通讯员才只好找到了远处其他军区的部队前来增援。

就此也可以得知,之所以导致冀东代表团伤亡巨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骑兵连的贪生怕死。

为了杀一儆百,中央也将导致此次大祸的骑兵连连长、指导员一一枪毙,至于其他干部也纷纷遭到处分,甚至连未实际到场的副主任穆根力也被开除了军籍,判了5年刑期。

结语:

一场本该大获全胜的战斗,因为几名小人最终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这件事无论放在任何时期,都应敲响警钟。

而一支部队之所以能打赢胜仗,其实也正是在于其敢打敢拼的热血风采。

参考资料:

《血色的黎明——忆柴胡栏子遭遇战》——中国知网 作者:李中权

赵建国主编.《柴胡栏子遭遇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16

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9-08-8]

柴胡栏子事件的前后.今日松山公众号 [引用日期2021-05-31]

星火燎原编辑部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第2卷[M]. 解放军出版社, 2006. 第429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