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春社图》

铅山文史 2025-02-20 10:13:01

明末清初 谢彬 章谷《鹅湖春社图》 纵186厘米 横87厘米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藏

《鹅湖春社图》是画家依据“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诗意绘制而成。画中共有三组人物,五官皆以寥寥数笔点绘而成,衣饰亦不多费笔墨,然童子之稚气、士子之儒雅,以及村夫之憨厚等等,无不活灵活现。全图以诗入画,整体意境贴合诗意,细节处又妙趣横生,是画史上“诗意画”中的佳作。

社日是古时国人祭祀土地神之日,有春社、秋社之分,据称它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兴盛于唐宋,后日渐衰微。唐代诗人王驾曾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之诗,记录春社的欢快气氛。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有敲社鼓、祭灶神、饮社酒、唱社戏等一系列庆祝活动。明末清初画家谢彬、章谷则根据此诗,合绘而成《鹅湖春社图》一轴。此图现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

与诗作一致,画作采用的也是侧面烘托的手法,以民众醉归反衬社庆之热烈欢腾。村舍旁男子携幼童与宾客拱手作别。溪岸边,醉酒者在两位童子的搀扶下,依然东倒西歪、脚步踉跄;其身后两名男子,各自挽起衣袖、高举手臂,猜拳行令;另有一位执杖者,止步转身,似有忍俊不禁之意。小桥畔,驴背上一位酡颜渥丹的老者,已酣然入睡;随后的白袍男子也是醉意朦胧,由黑面虬髯男子背负而行;另一身着长袍者紧随其后,笑容可掬。三组人物,五官皆由寥寥数笔点绘而成,衣饰亦不多费笔墨,然童子之稚气、士子之儒雅,以及村夫之憨厚等等,无不活灵活现。    

画中环境为山清水秀的春日丽景,桃红柳绿,竹篱茅舍,一派世外田园风光。全图细节丰富,烘托出了春社的浓厚节日气氛,有唐人王驾诗中“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意味。

画面右上角有“鹅湖春社。乙已春二月,谢彬、章谷合笔”字样,表明此作绘于清康熙四年(1665)二月,正是春社时节的应时之作。谢彬是明代著名人物画家曾鲸的得意弟子,时年六十岁,此图之传神人物,应正是出自其手。章谷擅山水,亦工人物。谢彬(1601-1681),字文侯,号仙臞,浙江上虞人,明末清初画家。家钱塘(今杭州)。出新意制面具,施数笔辄喜怒毕肖。间作山水,仿吴镇,笔墨苍浑。康熙十九年(1680)为乐圃作《青崖泼墨图册》,时年七十九。

鹅湖位于今江西省铅山县,因晋朝末年龚氏蓄鹅于此而得名,后又经唐人诗咏,以及宋人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兄弟讲学之事而益发闻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