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白话翻译】
1939年10月3日 星期二 晴
- 晨三时:凌晨三点
- 警报方解除:空袭警报刚刚解除
- 石牛寺:成都西南郊的古寺,始建于南朝梁代
- 青羊宫:川西第一道观,始建于周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 杜工部: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
- 万佛楼:八角形四层佛塔,2006年重建
- 支矶公园:现成都支矶石街,内有汉代石表"支矶石"
- 王渔洋: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考证"支矶石"为汉代天文仪器

白话译文:
凌晨三点,空袭警报刚解除,回到住所已经四点。脱衣睡下,醒来时已到上午十点。下午一点,去城西南寻找石牛寺遗址未果。于是出了新西门,折向西南,经过青羊宫,再走两公里半,到达草堂寺。这座寺庙是杜甫在四川旅居时的住所,正殿有五间,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西侧是草堂旧址。东边有万佛楼,八角形四层建筑,周围林木茂密,充满野趣。
接着探访青羊宫,也是张献忠之乱后重建的。大殿五间,进深十四架,前有走廊,单檐硬山顶,内外柱子都是石材。八卦亭呈八角形平面,盔顶重檐结构。
下午五点进入西门,到支矶公园时被驻军机关拒绝入内,不知道王渔洋所说的"支矶石"究竟是柱础,还是经幢残件。
1939年10月4日 星期三 晴
- 安顺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廊桥
- 回澜塔:明代所建风水塔,1949年倒塌
- 薛涛:唐代女诗人,曾在成都浣花溪造纸
- 崇丽阁:1889年重建的望江楼,高39米
- 汉明器:汉代陪葬的陶制建筑模型
白话译文:
上午九点半,出了新南门向东走,经过安顺桥。桥上建有廊屋,类似家乡的样式,但中间五间屋顶由高渐低呈阶梯状,平面也比两端更宽,稍有不同。
沿河西岸南行,经过回澜塔(白塔)遗址,来到唐代诗人薛涛故居。里面有光绪年间建造的崇丽阁(望江楼),下两层为正方形,上两层改为八角形,其他建筑没有特别之处。
下午到华西大学博物馆,测量了几种汉代明器并拍摄照片。五点返回住所。
今日测绘的五种汉明器:
(1)长方形平面,正面设走廊,东西两侧有台阶,台阶上有三段简单栏杆。走廊通内室的门偏西侧,左右各有一窗,位置高低不对称。壁面刻有木构的柱、地栿、槏柱、横枋、蜀柱等线条,但没有隅柱,令人费解。屋顶为平顶,正面有栏杆,可能是多层建筑的底层部分。

【深度文章】
《战火中的文化守望者:刘敦祯1939年蜀地古建筑考察手记》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一位身着长衫的学者正手持罗盘,在西南的群山间艰难跋涉。1939年深秋,中国营造学社的刘敦祯教授在成都平原展开了一场抢救性的古建筑考察,用测绘仪器和毛笔,为战火中的文明留存下珍贵的记忆。
破晓时分的考察
10月3日凌晨三点,刺耳的空袭警报刚刚消散,刘敦祯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临时寓所。四个小时后,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在青羊宫,他发现这座重建于清代的道教宫观,依然保留着张献忠之乱前的格局:石制梁柱撑起单檐硬山顶,八卦亭的盔顶重檐在夕阳下闪烁着幽光。"此等形制,非亲历不能知其妙。"他在日记中写道。
草堂寺的时空对话
当刘敦祯站在杜甫草堂的楠木庭院中,280年前的建筑与1200年前的诗魂在此相遇。康熙年间重建的五间正殿,依然能让人想见"万里桥西一草堂"的诗意。东侧万佛楼的八角飞檐刺破天际,与西侧的茅屋旧址形成奇妙对比,仿佛在诉说着文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的千年交织。
神秘的支矶石之谜
支矶石公园的铁栅栏拦住了学者的脚步,却挡不住他对历史的追问。那块被王士祯称为"支矶石"的汉代遗物,究竟是天文观测仪器,还是建筑构件?这个未解之谜,成为刘敦祯后来撰写《成都支矶石考》的重要线索,也引发了学界对汉代科技史的持续探讨。
廊桥上的建筑密码
次日清晨的安顺桥考察,揭示了四川廊桥独特的营造智慧。中部屋顶的阶梯状设计,不仅是美学创造,更是应对岷江洪水的巧妙构思。刘敦祯在笔记本上详细绘制了榫卯结构示意图,这些图纸后来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技术的重要文献。

汉明器中的建筑基因
华西大学博物馆的汉代陶楼模型,让刘敦祯如获至宝。其中一座"非对称开窗"的明器,颠覆了传统建筑对称布局的认知。"此等变异,或反映汉代民间建筑的自由精神。"他的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刘敦祯用双脚丈量文明的厚度,用文字对抗战火的吞噬。他的考察日记不仅记录了古建筑的存亡,更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守护文化根脉的坚韧。那些测绘图纸和考证书稿,如同暗夜中的星火,照亮了中华文明传承的漫漫长路。